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0年46-49期
2010-12-12来源:瞭望周刊

调控物价是政府的天职

阿源

近一个时期以来,面对节节攀升的物价,各方议论纷纷。两位百姓关于物价的对话,令人深思。一个说,“房价物价的上涨,肯定是政府想让它们涨。”一个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什么都控制在政府手里,政府不想让它们涨,它们能涨起来吗?”

说来,在一些百姓的印象中,我们的政府仍然是全能政府,什么资源都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什么都该管,什么都能管。这确实有点“冤枉”现在的政府。现在的政府,正在致力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那种认为什么资源都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什么都该管,什么都能管的观念,确实已经与事实不符。但无论有限也好,法治也好,服务也罢,调控物价始终都是政府的天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适应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中国的各级政府正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方针实现职能转变。这十六字方针,与调控物价天生就是绑在一起的。那种膜拜自由市场,视市场为万能,反对政府一切形式的市场干预的认识,政府是不能听信的,更不能以此来为自己的职责开脱。

民生无小事。物价是重要的民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当前的房价、菜价、食用油和燃油价格都处在上行通道,通胀压力巨大,百姓生活成本上升过快,部分困难群众不堪重负。调控物价,稳定价格,把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管好,是各级各地政府当前突出的大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一项突出的政治优势。这种政治优势,在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会等国家大型活动和大灾大难中油然喷发。在大风大浪,甚至是在疾风恶浪中,百姓能够感受到政府的力量。而在本应更能感受政府力量的平时,为何百姓反而感受不到,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呢?

没有落后的百姓,只有职能没有转变到位的政府。像目前有的地方政府价格听证会就是涨价会。与民争利的事,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抢着干;而一旦物价上涨,需要政府调控,往往或归为市场炒作,或托辞自然灾害。

真相究竟如何,政府得沉下身子作一番深入的调研。如燃油尤其是柴油涨价和紧张,对菜价的影响究竟多大?政府为蔬菜和食品开设的进城绿色通道,落实得如何?执行中走样了没有?是否存在游资炒作和供应商联手哄抬物价的行为?

总之,调控和稳定物价,是政府永远的职责,需要的是对症下药,而不是推脱责任。

 

比驾驶不过关更可怕的

王大千 姜辰蓉

初冬季节,青海省境内一辆载有44人的长途大型客车在行驶时由高约7米的大桥上坠落,造成10人死亡。据青海省交警部门调查,这辆大型客车的驾驶员是无证驾驶,技术不过关,会车时过于靠右,导致车辆右侧前轮驶上高约33厘米的人行道后爆胎,车辆撞毁大桥护栏后翻坠桥下。

在最初的检查中,貌似一切正常:大客车进出站检查检验相关手续齐全;驾驶员实行“双班制”,证照齐全。但交警部门仔细调查后发现,出发时客车上只有一个驾驶员,却签了两个人的名字。

形同虚设的规定、无证的驾驶员,监管的乏力,让“问题客车”一路放行,最终带着多名乘客“魂断桥下”,这起事件折射出整个长途客运行业的乱象。

当前的现实是,在车辆出发的起始点,原本应把好源头的长途汽车站检查仅流于形式;在路途的动态监管中,人手紧缺的交警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同样负有监管责任的交通运输部门则表示“部分营运企业程序松散,但运管部门目前无法实现全程跟踪”

据交管部门监测,近年来,类似惨剧时常上演。道路交通事故有很大一部分由车辆无证、无照、违规行驶、逃避检查等行为引发,动辄造成多人死亡、受伤,给伤亡者家属带来巨大痛苦。

面对如此乱象,乘客的选择唯有“无奈”。大多数乘客从来不会去审查客运司机是否证照齐全,只能相信司机都是具备资质的。尤其在十一、春节等客运高峰期,“能买上票回家就不错了,那还能挑三拣四呢?”

在种种违规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客运企业、车主等谋取私利、“投机取巧”的不良倾向,而更为让人痛心和担忧的是相关监管的空白。“安全运营、杜绝隐患”,不能仅仅相信企业、车主的“良心”和“自觉”,需要的是监管到位,不留隐患。

国务院安委办指出,青海这次交通事故的发生,暴露出部分地区无证驾驶等非法违法行为突出,部分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管理混乱等问题;为此,要求各地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事故发生。

客运行业事关旅客安全,应负的监管责任决不能以“人员不足”、“技术因素”等借口推脱。对无证驾驶、私自超载、违规行驶等乱象的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治理力度,厘清内在诱因,切断利益驱动链条,消灭滋生种种违规操作的“土壤”,形成规范化、“阳光化”和市场化的运营环境,保障旅客真正能够实现“安全出行”。

 

破“血荒”当先破“血疑”

张冉燃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1月9日称,对媒体使用“血荒”这个词表示遗憾,应称作“用血紧张”,即血液的储存下降到一定标准之下。邓海华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血液供应的情况已经快速好转。

“血荒”也好,“用血紧张”也罢,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不少医院临床用血告急、大量择期手术被迫推迟等问题。

事实上,伴随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用血量正急速上升,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近几年来,血源紧缺的问题已经在不少地方屡屡出现。

与之对应,我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84%。而世界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献血率分别是4.54%和1.01%。这对1998年即开始推行无偿献血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尴尬的现实。

调查显示,不献血者最大的担心是感染疾病,这可谓“血疑”。应该说,献血对身体无害已经是基本的医学常识,但仍有舆论认为,大力倡导无偿献血的机关公务员等群体,对献血似乎并不积极,或许暗示着献血对身体潜在不利。加之中国一部分艾滋病、丙肝等患者因输血感染疾病在公众心中投下阴影,虽然医务工作者屡屡解释献血的“出”与输血的“入”大有不同,且采血所用的针头、血袋等都经过严格灭菌等处理,但公众恐惧感染疾病的心理还是很难消除。

公众对无偿献血存在的疑问,还包括担心在“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的制度设计下,自己的血成为他人牟利的工具。有关部门对此的回答通常是,虽是无偿献血,但采血用的耗材,以及血液的检测、储藏、运输等都需要支付一定成本,目前有偿使用的费用仅仅是血液的一个成本价。这番话听来颇为合理,但在缺乏第三方监督,特别是在血站和医院等机构的信息不透明、成本未公开的情况下,有人将此视作自说自话,并不肯投信任票。

在血液这一特殊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合理用血同样需要引起注意。此前有消息披露,中国的年用血量巨大,但不必要的用血占了相当比例。有医务人员据此建议,应更多采用自体血液回输、合理使用代血浆产品等办法,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合理用血,同时也能减少输血的副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的机会。

由此看来,根治“血荒”的关键,不是用较为和缓的词汇加以替换,而是需要用实证说服公众献血无害、采血安全,助其摆脱“献血有害健康”、“献血有可能感染疾病”等认识,特别是要对血站和医院进行供血等的成本审计,并将其向社会公开,相信这会是无偿献血最具号召力的动员令。

 

奥巴马的空头支票

江涛

从11月5日起,奥巴马开始了对印度、印尼、韩国、日本为期十天的访问。在其首站印度之行中,奥巴马盛赞“印度是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并“出人意料”地抛出了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意料之中”的高调表态。

之所以“出人意料”,因为就在数天前,当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奥巴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次表态似乎是“临时”决定。之所以在“意料之中”,一方面,美国越来越重视印度,美印关系的确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奥巴马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面临着双重压力,他需要以这一表态来换取百亿美元大单,为其进一步“振兴国内经济”添砖加瓦,并希望印度和美国一起来制衡中国甚至俄罗斯。

对于奥巴马的表态,除了印度媒体欢心鼓舞之外,其他许多国家要么表示不满,要么反应冷淡。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也用标准的外交辞令表示,“安理会改革的程度和形式由联合国会员国决定。”

的确,美国支持印度入常对于印度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印度能够如愿以偿吗?首先,没人知道美国是真心支持还是仅仅动动嘴皮子。奥巴马上台以来,说过的话和表过的态已经不少,但是兑现度并不高,谁能保证这一次他不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收回成命或者是有折扣地去完成呢。其次,美国虽然是个超级大国,在联合国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联合国的许多中小国家并不总是唯美国马首是瞻,更不要说在安理会拥有否决权的其他成员在许多场合与美国的意见常常相左。此外,安理会的改革问题是联合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难度极大。冷战结束以来,几乎所有成员国都认为联合国应该改革,但究竟如何改,尤其是在谁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上,各方从来没有达成过一致意见。今天在联合国的网页上,关于改革的大部分内容依然停留在2005年,可见该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此看来,美国支持印度入常最后很有可能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美国欲借此事来挑拨中印关系、制衡中国的想法恐怕也是一厢情愿。从中方的角度来看,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中印友好关系,“真心希望看到一个和平与繁荣的印度”。在印度入常的问题上,中国表示理解并支持印度希望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并强调主张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性。从印方的角度来说,虽然存在不少抑华甚至是反华的声音,但是印度政府也是主张积极发展中印友好关系的。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