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标准范文:人民日报人民时评2012年8月合集
2012-10-15来源:人民日报

牢记军旗上的那颗星

辛士红

军魂所在,就是血脉所在,信念所在,力量所在,也是宗旨所在

85年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夜空,将一支崭新的军队推上了历史舞台。虽然,南昌起义的军人们还穿着旧军队的军装,打着旧军队的旗帜,但在战争的洗礼中,他们逐渐打磨出自己全新的特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铁锤。

历史风云变幻,军旗跟随党旗飘,从“红旗跃过汀江”到“风展红旗如画”,从“红旗漫卷西风”到“壁上红旗飘落照”,从“红旗卷起农奴戟”到“妙香山上战旗妍”,党旗指向哪里,人民子弟兵就冲向哪里,战斗在哪里。也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重新设计我军军旗时,毛泽东提出,军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征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带来了我国历史上军事制度的重大创新,使军权第一次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从旧社会走来的军人们由此获得新生。罗荣桓元帅在回忆三湾改编时说,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由于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和一系列制度措施,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千万座堡垒、千万面旗帜,把军心凝聚在党旗下。只有经过这样的历史性改造,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才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以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崭新形象行进在时代征程中。

庆祝建军35周年时,朱德曾赋诗:建军总原则,党的领导尊;非军指挥党,惟党指挥军。有军必有旗,有旗须有魂。人民军队铸就的军魂,就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这是我军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硝烟弥漫,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改革发展,迭经考验而不变色,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指挥枪。对于这点,即便是西方的军事家也洞若观火,有人概括了几条:一是它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二是部队忠于人民;三是有党的坚强领导军队就不会变质;四是紧急情况下能保障效率。

军魂所在,就是血脉所在,信念所在,力量所在,是人们理解这支军队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贺龙、叶挺、朱德能够抛弃高官厚禄,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发动南昌起义?为什么张国焘叛逃时,连一名警卫员也带不走?为什么长征中红军“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为什么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某部队组织救援突击队,当喊“是独生子女的举手”时,没有一人举手,当喊“是共产党员的举手”时,官兵们却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军魂所在,也是宗旨所在。正是因为有“听党指挥”作为根本保证,与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高度一致,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现实行动才有了方向与动力。从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为人民打天下,到和平年代奋勇争先为建设出大力,再到危难时刻奋不顾身抢险救灾,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军不变的宗旨,一支永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军队也得以在小米饭滋养下、独轮小车推动下、十几亿中国人民支持下发展壮大。

“金星闪耀在军旗上,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从历史走向未来,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的基因永相传,服务人民的本色永不变,英勇善战的胜利篇章将更加精彩。

警惕“宣传片冲动”

傅达林

一路狂奔的天价宣传片,暴露出公共财政投资监督制约的某些环节缺位,也反映出当下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宣传片冲动”问题,值得重视

铁道部的形象宣传片事件逐渐浮出水面。据披露,总计1850万元的投资中,实际制作费用(含税)也就六七百万元,700余万元被人拿了回扣。铁道部日前也证实,涉宣传片相关负责人已被立案调查。700多万元的投资流向不明,暴露出公共财政投资监督制约的某些环节缺位,反映出的当下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宣传片冲动”问题,值得重视。

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纷纷引入企业形象片的营销模式。从忽视宣传到重视形象展示,是主动传播的一种姿态。事实上,一部优秀的形象宣传片无异于一张精彩名片,短短几分钟短片就可以向公众展示实力、塑造形象,增强知名度尤其是美誉度。然而,在这股“宣传片热”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警惕的现象:一些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久拖难以解决,拍宣传片倒很痛快;明明小成本就能制作精美,却偏要迷信大导演、大明星的“大制作”;打着领导重视宣传片的旗号,虚构名目虚开账目,天价开支不受约束。

按说,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花在“刀刃”上,可以依靠强有力的预决算监督机制。但一方面,我国目前公共财政的约束力还有软肋,另一方面,少数地方和部门不受约束就拍板。于是,当“冲动”遭遇“软肋”,政府的预决算不但可能被浪费,还可能给寻租者留下空间。而打着给地方、部门树形象的正当理由,也使得违规违法行为更具隐蔽性,其危害也更大。欣慰的是,审计部门牢牢把关,一纸报告“拔出萝卜带出泥”,履行了其作为公共财政监督重要环节的法定职责,也让这部天价宣传片的投资成本核算及其运行细节浮出水面。无论是“糊涂账”还是其他什么账,教训都极为深刻。

近年来,中央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然而,公务宣传片的经费使用情况却往往在视线之外。这提醒我们,只有建立起更健全、更严格的公共财政投资监督机制,只有树立起“最好的形象宣传是实干实绩”,才有可能遏制这种不健康的冲动,堵住公共财政的漏洞。

“话题奥运”呈现多元中国

张铁

对于中国,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

伦敦,北京,8小时时差,跨越洲海的距离。然而,地球日益平坦,一切都如在场,时间、空间,都压不住奥运会在中国舆论场入水时掀起的波澜。

这无疑是一届“话题奥运”。不光是赛场风云、榜单起落或是明星八卦,更有人的价值、规则伦理、赛制反思……肇始于奥运赛场的讨论,已远远越过竞技的边界,扩展到整个转型期的中国。

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从雅典、北京到伦敦,面对刘翔的荣耀、落寞与悲怆,如何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找到平衡?羽毛球女双被取消资格引来拷问,规则与原则之间的罅隙如何填平,过程与结果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对冲?

话题奥运中,我们更好地打量世界。陈一冰“以金牌的动作获得银牌”,叶诗文夺冠引来外媒“兴奋剂选择性猜想”,从民族情感、爱国情绪到“受害者心态”,如何认识中国军团崛起中会遭遇的阻碍与焦虑?

种种讨论背后是思考。规则、利益、道德,竞技体育不过是以极端的视角,再现了这些政治生活、社会矛盾中的关键词。崛起与遏制、融合与排斥、双输与共赢,奥运赛场也不过是用软性的方式,重启了这些贸易争端、国际关系中的潜台词。对于中国,这些奥运话题,指向的是现实、历史与未来,隐喻的是自身、他者和世界。

不过,无论抱持哪种观点、争论如何激烈,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本身就意味深长。观念的日渐多元、思维的日渐活跃、舆论的日渐丰富,让奥运会成为四年一点的时间坐标,衡量一个社会的前行。

信息的充分披露、逻辑的差异进路、思考的不同侧面,让奥运话题有极大开放性,在深化思考中促成观念启蒙。有人从精神角度辨析,有人从规则角度考察,有人从利益角度阐释。全面的探讨,加深了对于规则、对于体育、对于公平的理解,无异“让人们参与了一堂复杂的伦理课”,让人以更广视野、更多角度认识问题。在屡屡为极端情绪所裹挟、为站队问题而纠结的中国社会,这或许能涵养出最需要的开放心态。

我们不能也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观点一致。不过,正因多元,更需在讨论中确定基础、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多元中形成主流。可以争议运动员培养机制,但个人的努力却值得赞美;可以质疑规则的漏洞,但公平竞争、更快更强的底线理应坚守。说到底,观念的交锋,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舌尖上的奥运”,触动的不仅是感官,更是全球化时代体育的“乡愁”。或许,试图“激励一代人”的伦敦奥运,也会因为在中国引发的种种讨论,激励我们这个奋进的东方国度,在现代化道路中持续生长。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