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学习目标
1.识记社会性的概念:
2.掌握幼儿期道德发展的特点;
3.领会儿童社会性的早期发展;
4.领会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趋势;
5.掌握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6.理解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7.了解幼儿之间的交往;
8.了解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特点;
9.掌握幼儿期道德发展的趋势;
10.掌握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2.2 核心内容纲要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1.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2)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3)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①民主型:这样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②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③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2.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1)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①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②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第一,3岁左右的儿童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第二,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第三,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第四,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2)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因素
①外表;
②社交能力。
(3)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①被忽视型幼儿;
②被排斥型幼儿。
三、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1.性别差异
(1)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
女孩出生时身体和神经方面较发达,较早学会行走和到达青春期。男孩出生时肌肉发展较成熟,肺和心脏较大,对痛的敏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需要力量和大动作技能的活动中占据优势。
(2)认知发展
幼儿期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学阶段显著增长。这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和言语创造性。
(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
男孩更多地成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特别是身体上的攻击,即使在早期社会性游戏中也是这样。
(4)特殊方面发展
男孩容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言语缺陷和情绪问题。
2.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3.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4.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的因素
(1)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和大脑功能分化的影响;
(2)父母行为因素: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5.男女双性化与教育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移情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作用表现在:
(1)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导致亲社会行为
(2)可以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2.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
(1)1岁半的儿童中出现常见的分享行为
(2)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不会均分到会均分
(3)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
3.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①家庭的影响;
②同伴的相互作用。
(3)移情
五、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攻击性行为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或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①攻击性行为频繁;
②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2.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2)榜样
(3)强化
(4)挫折
六、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
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无明显差异
(2)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可能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比较普遍任性、依赖性强、自私、不合群、胆小等问题,这给幼儿教育及其他阶段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3.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形成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4.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几个方面:
①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独立性;
②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创造性;
③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
④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具有适宜的情绪情感,培养与同伴、成人交往的社会技能。
(2)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