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十二章第二节:幼儿美术活动心理
2009-12-31来源:易贤网

幼儿的美术活动包括绘画、粘土造型(泥工)和纸工造型(折纸和剪纸)。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同时又需充分利用双手和脑的协同活动。只有美术,才有那么多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地动手动脑,才有那么多有趣、新奇的刺激,激发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美术活动可帮助幼儿表达情绪及感受,及时宣泄被压抑的情绪;由于所有的美术活动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教师处理得当,幼儿就会感到自己努力的成果经常被老师和同伴接纳和欣赏,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就会充满信心,并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起对美的感受能力。

因此,正确理解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心理、能力和特征,进一步充分认识美术活动在幼儿生活中所具有的意义,并依此来大力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这对于幼儿教师和孩子的父母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一、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

1.学前儿童绘画发展可分哪几个阶段?

2.各阶段的绘画心理有哪些特点?

3.幼儿在粘土造型和纸工造型活动中表现出哪些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绘画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发展阶段不可能严格地划分出明确的界限。但在迅速变化的时期,儿童绘画中总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因而可以相对地划分出一定的阶段。每一阶段均以不同的速度从前一阶段中产生出来,又预示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儿童绘画发展中有几个明显的阶段:

第二种是有控制的涂鸦。2岁左右,当孩子经过练习掌握了一定的使用纸、笔的经验后,他就开始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并注意手、眼之间的联系,以至能在纸上画出上、下、寿、右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并会在纸上重复地画圆圈,且能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笔。这种控制动作的经验,显示出向更复杂动作的意志行动发展的倾向。

第三种是命名涂鸦。2岁以后,在孩子的涂鸦中开始出现简单的命题。这时,孩子虽不能画出简单真实的形象,但已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并常用圆形物代表所要表达的物体。在这当中,孩子一面画着,一面喃喃自语。虽然画得不像,却说:“这是小朋友”,“这是小汽车”,“这是妈妈”等等。这是孩子对自己涂画的注释,他很欣赏自己的动作,并把自己的动作和自己想象的经验结合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儿童以动作为中介的直观行动思维,开始向以涂画为中介的表象思维发展,至4岁,达到新的水平。

在分析儿童涂鸦作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涂鸦期儿童绘画心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1)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是伴随语言来完成的

这种现象是两种信号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表示幼儿的想象和情感最初是靠言语的帮助,以造型的形式表现的。

(2)涂鸦期儿童的绘画带有纯粹游戏的性质

他们只是在随便的乱涂乱画中寻找快乐,而不在乎画出的是什么。

(3)涂鸦也是幼儿把脑、眼、手动作密切结合的一种活动

孩子们从涂抹中获得动作的快感和满足,又因纸上出现的有色线条的刺激而欣喜和惊奇,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幼儿经过反复练习,手、眼更好地协调,渐渐能控制画在纸上的图形,画出一些有形状的东西。由此产生了兴趣,反过来又成为练习和涂鸦发展的动力。

(4)涂鸦期的孩子不单单用手画画,而是用胳膊和整个身体来画画的

为此,提供给孩子的画纸需要大一些,并要考虑为孩子选择与画面的大小相称的绘画工具。一般的,在较大的纸上用铅笔不好画画,满足不了孩子想把整个纸面都画满的欲望,且铅笔在纸上的磨擦力大,阻碍孩子流畅地画画,所以铅笔不合适。在棒状画具中,很硬的蜡笔也不理想。虽然同是棒状,油画棒或蜡粉笔等较软的笔就好用。就粗细而言,以较粗的笔为宜。如用细的,孩子会时刻担心笔折断,因而影响绘画的情绪。水彩或水粉画具,因能较容易地涂抹出大片的色彩,画起来又很顺手,所以也很适合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描画。

(5)涂鸦期孩子的绘画,基本上是没有空间概念的

最原始的空间表达,是不断涂抹出未封闭的或封闭的图形,其形状由不规则的曲线逐渐向较规则的几何图形发展。就色彩而言,仍属于无意识的选择。涂鸦后期,对刺激度较强的颜色比较偏好,但还谈不上与主观的情绪表达以及绘画物体的需要联系起来。而孩子的兴趣、情绪和梦想,多半是从各具形状的线条中表露出来。

2.象征期(约4~5岁)

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了初步的语言能力,有表达自己意识并企图和成人或同伴交流思想的意图。随着孩子接触周围事物的增多,观察、联想、想象能力在迅速增长。但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远不能表述其思想和感情,于是,幼儿便求助于象征性的图画语言。象征性绘画就是幼儿凭借主观的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用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这种象征所表现的,仅是幼儿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但它基本上能达到与成人和同伴交流思想的目的。这一阶段大致与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同期。从思维的发展来看,这一阶段应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水平。

这一时期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很快,从用符号式的“蝌蚪人”到具有情节与物体的部分细节特征的画面,其变化惊人。孩子经常边画

边为自己的画命名,借以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初画人物时多把手臂画得平伸,与身体呈垂直。他们对物体的大小比例、远近空间还不具备感知能力,也无意追求。他们只关心如何用直觉创造的符号,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并往往夸大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而省略大部分细节。

事实上,象征性绘画本身仍未脱离涂鸦期的形式,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幼儿从涂鸦到形式概念画的过渡阶段。

3.概念画期(约5~7岁)

象征期末,幼儿便开始了有意识的造型活动。随着幼儿视敏度、精确度的提高,生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身体与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幼儿逐渐有了如实反映即写实的追求,但不具备写实的相应技巧。于是,幼儿开始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图画语言,即一种相对抽象的形态符号。在绘画中,幼儿使用的形态符号不断变化,有时用很多的形态符号表现同一事物,有时又用同一形态符号表现许多不同的物体。在对形态符号的积极探索中,幼儿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造型,即他们自己的概念,或者图式。在这里,“概念”或“图式”只是幼儿对具体的图画理解,不是物体的概念本身,它既具有典型的年龄特征,更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这时期,幼儿画出来的人、房屋、动物、太阳常常是一种模式里套出来的。人的轮廓、模样大致相似,这种概念化的绘画,需要幼儿把握物体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而这时期正是幼儿抽象化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此时幼儿对大小关系还不太关心,对空间关系还不很理解,综合能\力、注意力等等发展得还不够,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和泛灵论的倾向,现实和非现实交织在一起。和这些因素相关联,在幼儿概念化的绘画中我们可以见到幼儿在认识水平和表现手法上的一些基本特征。

(1)观察:采用强调式的表现手法

这时期,幼儿观察的着眼点在有诱惑力、趣味感和功能显著的部位或个体,对整体和全局往往无心注视或顾及不到。所以在画中,幼儿总喜欢以强调式的方法,描画其内心的感受,这就是强调性的表现。如幼儿画“大象”时,最感兴趣的是“大象”的鼻子,往往把它画得又长又大,还卷着大圈圈。为了表现咪咪叫的小猫,就特别夸张它张开的大口和翘起的胡须。

(2)形态:采用透明式和展开式的表现手法

幼儿在观察上虽然很片面,但在物体的形态表现上却力求完整,即使被遮挡得无法看到的部分,他知道那些东西的存在,就要把它画出来。物体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即使是非常不起眼的内在联系,孩子也会描绘出来,甚至将其夸大。这种画法,称之为透明式的表现法。如幼儿画房子时,总要把房子内陈设的立柜、桌椅、电视机和主人等等一一地画出来。由此我们看到,孩子的确是画他所知道的,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

在表现形态上,幼儿的另一种表现手法是展开式画法。比如画桌子,不管孩子看得到还是看不到,幼儿总要把四条腿都画出来。又比如画公共汽车,幼儿会同时把公共汽车的

侧面、正面和后面都画出来,并把马路两旁的树画得倒在马路的两边。这种画法在概念画期十分典型。

(3)色彩:从完全主观地使用色彩到根据需要使用色彩

若此时的幼儿用颜色作画,总爱涂得浓重显眼,并力求表现自己心目中对物体固有色彩认识的先入概念,如绿叶、红花、黑发、红唇等,用色逐渐与实物相似,这是幼儿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所致。在画中,他们对明快艳丽、对比强烈的色彩极感兴趣,往往大片大片地涂,但对淡雅、调和的色彩却表现得比较淡漠。另外,幼儿也常常夸张地使用色彩,如把他画的“父亲”的整个脸涂成大红色,并解释说成爸爸发脾气时就是这个样。

这时,幼儿对色彩的冷暖、轻重以及色相对比搭配均具有较强的识别力和美感,他们开始由暖色偏好向冷色偏好过渡,从喜欢强烈刺激的色相对比逐渐向对比调和的色彩组合发展。同时,这时的幼儿也开始有一些色彩的情感体验,但并不十分强烈、丰富。对色彩象征效果的感受,此时还难以达到,大多数幼儿仍局限在视觉带来的快乐水平上,而较少赋予色彩以情感和概念性含义。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