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标准范文:人民日报人民时评2012年5月合集
2012-06-06来源:人民日报

车展的主角该是谁?

姜泓冰

有效治理低俗现象,需要凝聚公众对道德秩序的共识

2012北京国际车展今天即将落幕。车展上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新设计,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必将助力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然而,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引来舆论哗然的,还有车展上大尺度着装的汽车模特。

平心而论,车展引入车模,符合行业惯例,在某种程度上,这属于商家的广告行为,并非难以理喻。然而,如果车模反客为主,“香车美人”的风雅韵致堕落成“豪车裸模”的低俗噱头,就不仅有违车展初衷,更有违公序良俗的要求。

14个国家和地区、2000余家厂商、1125辆展车……作为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车展盛会,北京车展理应在汽车技术、工业设计的进步上,发挥更大影响力。这不仅需要举办方有更明确的定位,而且需要参展商理念的更新。如果仅仅是以搞销售为目的、以打广告为宗旨,车展便难免蜕变为堆砌车模的竞赛,靠大尺度着装吸引眼球也就成为参展商难以拒绝的诱惑。

退一步说,即便是把车展当作4S店的营销,广告也需要符合品牌的定位。正如有网友所追问:使用“布条装”车模的展商,究竟是要塑造怎样的品牌形象?相信那些以感官刺激震撼顾客神经、以豪华昂贵挑逗消费欲望者,除了猎奇的眼球之外,终归无法获得真正的青睐。

仔细想来,忽视内涵、强调炒作,北京车展并非特例。从靠人体彩绘宣传景点到以接吻大赛进行促销,各种打擦边球博取眼球的商业活动,近年来时有所闻。对此,应该清楚的一点在于,商业活动固然需要有关注度,但靠低俗赢取的关注度,绝不能跟美誉度等量齐观。那些低俗的炒作即便观者甚夥,也不意味着商业文化的繁荣,而只是商业文化的堕落。

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商业文化在大众审美、社会心态方面的影响日渐扩大。以北京车展为例,如果这样一项高端专业展会,却以满眼“薄露透”车模和炒作不雅新闻走红,不仅会对同类展会产生不良示范效应,也可能令部分观众混淆美与丑、高雅与低俗的界限。

越是观念混杂、欲望生长,越需要恪守道德责任,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在商业活动、市场行为中,展示更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达更多真善美的道德追求,才真正是“企业公民”应有之为。无数健康向上的经典营销策划、无数感人美好的成功广告案例,都证明商业文化绝不仅仅是“眼球文化”。更多地诉诸美好情感,达成更广品牌认同;更多地投身公益事业,塑造更好企业形象,才能在长久的竞争中赢得市场。

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北京车展引来首都精神文明办的干预,很大程度上源于网友们对低俗炒作的不满。而这正是我们值得珍视的道德资源。说到底,有效治理低俗现象,让“欲望号街车”停回它该停的地方,不仅考验着社会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更需要凝聚起公众对重建道德秩序的共识、凝聚起维护社会公德的公民力量。

化解医患矛盾需釜底抽薪

李强

医生的安全需要保护,患者的权益同样需要重视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陕西横山县一家医院患者死亡,院长披麻戴孝带领医护人员致辞检讨,集体下跪磕头。而与这条消息一起受到关注的,是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侵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将被依法严厉打击。

因误解怀疑,17岁少年杀害哈医大医院的一名医生;因心有怨怼,一男子在北京连续两次刺伤医生……近年来,从辱骂、殴打甚至砍杀医务人员,到患者家属冲击医疗机构,种种医患纠纷时有发生。两部门的联合通告,针对的正是这种极端行为,其目的在于维护医务工作者安全和尊严,保证医疗机构正常就医秩序。

实际上,部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不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业弊病,让一些患者心有抵触,正常的诊疗也可能招来怀疑;而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医生同样觉得委屈。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之下,一点小小的纠纷,都可能成为点燃医患对抗的火种。

不论怎样的纠纷和矛盾,都应在制度规定的框架下寻求救济和解之道。采用暴力手段、进行人身攻击,企图以此促成调解赔偿,这是对法律正义、科学权威的肆意践踏。暴力维权,不仅牵扯了医患双方本应攻克病症的精力,更恶化了已经受损的医患关系。归根结底,承受代价和伤害最深的,仍是患者。对于这类违法犯罪行为,理应按照法律规定予以惩治。这既是对医生的保护,也是对公众健康权的长远保障。

但也要看到,医生的人身安全需要保护,患者的权益同样需要重视。医患关系中,患者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发生纠纷后,畅通患者救济渠道,降低他们维权的成本,是医患关系中不能忽视的“另一面”。

医疗纠纷成因复杂,举证、鉴定、赔偿……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一场拉锯战。而鉴定费、律师费、食宿费、误工费等开支,也让许多想上法庭讨说法者望而却步。一场官司下来,时间长、费用高、程序多,患方筋疲力尽,得到的补偿往往还没有“医闹”多,这促使“告不如闹”的逻辑大行其道,甚至催生出“职业医闹”这样的产业化组织。而这正是在重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疗纠纷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处置机制:患者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医疗纠纷;第三方仲裁机构的介入,也能给予较为公正的鉴定和判断;医疗机构同样可以通过责任保险等方法,降低自己的职业风险和纠纷成本。

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破解医患困局的宝贵借鉴。在利用法律武器约束违法行为的同时,拓宽患方申诉渠道,完善医方监督管理,建立权威仲裁体系,让医患双方都能以更理性、更宽容的心态面对纠纷,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才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出路。

企业大了,更别忘社会担当

周人杰

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理应遵守法律规范、谨守市场规则、尊重广大消费者

从员工微博爆料,到公司高调辟谣,再到质监局介入认定属实,在“含氯门”中,可口可乐公司终于宣布,更换回收已售出的该批次产品并销毁。然而,客服人员“只能更换不能退货”的表态仍让舆论质疑:此举与之前的简单致歉、“无害”辩词一样,仅是危机公关而已。

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可口可乐就被质疑在两岸执行不同的防腐剂添加标准。而从肯德基的苏丹红到麦当劳的过期食品,从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到涉及塑化剂的世界药业巨擘葛兰素史克,以及丰田、宝马等知名车企在车辆召回上的双重标准,在华跨国公司的不负责任之举屡受诟病。

一系列产品安全问题的背后,监管者固然难逃失察之责,也可能存在相关标准模糊滞后的问题,但从当事者的角度看,为何事后的处置、公告总是姗姗来迟?为何道歉、召回的态度常常缺乏真诚?为何对于质监部门的调查遮遮掩掩,“方法不对头、配合不积极?”对于百年企业,恐怕不是一句“橘生淮北”就能敷衍了事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显然无法推卸。

凡企业者,作为市场经济之主体,在商言商亦无过错。但若一门心思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背弃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甚至会走到消费者、员工与环境、社会的对立面,最终也将贻误企业自身的发展。毕竟,“企业唯一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的组织”。

现实中,一些企业往往错误理解了社会责任,或是将其异化为出现问题后的公关,或是将其简化为盈利之余的捐赠。殊不知,企业社会责任最为基本的要义,就是为公众、为社会提供安全可信赖的产品与服务。亡羊补牢本是应该,但这仅仅是应对危机事件的手段,并非社会责任的体现;而如若因为质量问题损害了基本的社会功能,再多“慈善秀”也难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中国是市场经济的法治国家,政府对于各种类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向来一视同仁、平等待之。不管是可口可乐这样的跨国企业,还是跻身世界500强的大型国企,都理应遵守法律规范、谨守市场规则、尊重广大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大型企业在市场、行业内的影响力,也让他们更容易影响商业文化的风尚。知耻而后勇,富而思进,摒弃眼前的蝇头小利,做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领航员,是消费者对大型企业的期许。对大企业而言,这不只是单纯的成本付出,更是塑造品牌形象、锻造持久商誉的难得机缘。

目前,中国的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大型企业肩负着比一般企业更重的责任。只有形塑成熟的商业伦理、成为社会责任的标杆,“企业公民”才能与中国的经济一起,获得持续而有力的成长。

“油气电”价改需突破涨价思维

张彦春

涨价不是资源类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全部。企业、行业内部的改革,也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6月开始,我国将实行居民阶梯电价,目前已有近20个省市公布了听证方案。在此前汽油价格屡创新高、水价和气价也历经上涨的背景下,电价的新一轮调整引发了种种议论。

油气电等资源类公共产品调价,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过程。我国资源、能源紧缺,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在全社会厉行节约、倡行环保,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每年的电荒、油荒、气荒都在警示我们,资源类公共产品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正因如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涉及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国家发改委也把深化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作为今年的改革重点,力图用价格杠杆调节需求,合理配置资源。

然而,改革不能局限于涨价,我们还应该从多方面思考处理这类问题的路径。

公共资源类产品具有公益性,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其涉及面广,处于产业链上游,屡屡上调难免产生涨价的蝴蝶效应,难保其他行业不借此跟风涨价,最终让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水涨船高。因此,公众对电价上涨几分钱“斤斤计较”在所难免,对“逢改必涨”冲击公益性也不无担忧。

其实,只要合乎市场规律、真实反映企业成本压力,涨价并非不可行。问题是,现在一些价格调整方案信息不够透明,缺乏公信力。一些企业一边哭穷喊穷,一边却利润高涨,高年薪、高福利屡受诟病;一面声称成本压力巨大,一面却对运营成本遮遮掩掩,即便是公开成本,也只见粗线条,不见“细纹路”。在成本公开成为难题的情况下,该涨多少似乎只有企业自己清楚,对公众而言则是一本糊涂账。因此,只有诚实坦率地把事实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才能纾解公众的焦虑。

不管是成本不透明,还是质价不相符,都一再表明,资源类产品的市场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听证涨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企业、行业内部的改革,也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不能只在涨价上打算盘,更要在企业和行业的层面发现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成本压力。

说到底,理顺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机制,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引入竞争机制,破除垄断,公开成本,完善监管。涨价从来不是价格改革的初衷,要突破逢听必涨、逢改必涨的价改思维,亟须建立一个利益相关方参与互动、博弈充分的价格形成机制,以此走出“一改就涨、越改越涨”的怪圈,实现企业利益和民生改善的共赢。

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积聚多发,而深化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尤需谨慎实施、稳中求进。只有进一步公开透明、广纳民意、加快企业自身改革,才能切实推进价格改革,让公众享受到与价格相符的资源类产品质量和服务。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