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政治热点讲解:“三农”的问题
2008-01-31来源:金路公务员考试中心

一、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二是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三是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因此,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就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而一旦农业的发展出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挫折。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客观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十一五纲要》提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二要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改善农村面貌;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维护好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的需要。

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一五纲要》指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第一,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第二,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第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第四,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十七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