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政治热点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
2008-01-31来源:金路公务员考试中心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点)

(1)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个根本目的是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体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但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计划目标完全吻合。为了减少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而导致的经济运行的失衡,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政府必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2)实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分配资源,在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需要由政府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调控,防范结构失衡和总供求的失衡。

(3)实行宏观调控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改革要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是重要的,但不能夸大,政府的长处是宏观上的指导,而不是微观经济活动的具体管理。政府要遵循“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要求,转变经济职能。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目标是指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它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又体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总量上的增长是建立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基础之上。(2)增加就业。扩大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使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因此,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经济发展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造成失业,同时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失业。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重财政负担,失业率过高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在我国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为此要保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并通过促进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发落后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保证。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带来价格紊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等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应特别注意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和长期的财政收支的平衡,来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和逆差都需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长期的经常项目逆差会影响币值稳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会大量消耗国际储备,并降低国内、国际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出现资本外逃,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国家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甚至可能会出现“危机”。为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手段,保持国际收支的正常和平衡。

三、政府的经济职能

现代社会国家具有政治和经济二重职能。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保卫国家、维护国内安全的政治职能外,国家还具有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全国市场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的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A、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的职能;B、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C、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我国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政府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混同于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包括企业经营在内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这是企业和社会经济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政府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在管理内容、方式和手段方面都要转变。即政府对社会经济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从管理微观经济为主转向管理宏观经济为主;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转向培育、组织和管理市场为主;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政策为主;从部门管理为主转向行业管理为主。

三、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手段(重点题)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需借助一定的调控手段来实现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1)计划手段。是通过政府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的形式主要是指导性计划,突出其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2)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价格杠杆在宏观调控中具有调节和核算工具两种作用。税收杠杆直接影响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利益,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市场供求、国民收入分配、进出口贸易等。信贷杠杆主要是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把闲散的资金动员起来加以利用,以发展经济,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投资结构的合理化,促使企业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可以控制货币流通量,调节社会总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工资杠杆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资形式、确定合理的工资等级差距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确定工资总水平,来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应注重综合利用。(3)法律手段。这是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4)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由于经济手段更贴近市场经济原则,所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时应以经济手段为主。

四、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政策

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必须注重经济政策的运用,它更体现宏观性和指导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1)财政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等组成。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货币政策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所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信贷政策、利率等政策组成。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3)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由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技术和产业组织等政策组成。(4)收入分配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分配总量及结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此外,还有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汇率政策等。

五、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措施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就是完善和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套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国家计划规定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总体要求,它是调节宏观经济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即从总体上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谓转变政府职能,实质上就是要使政府从无所不为的全能型政府、无限政府转变为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的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为此,必须加强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其次必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