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育教程第五章第一节: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2009-12-24来源:易贤网

第一节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较差,婴幼儿容易受病原体的感染,发生传染病。婴幼儿在托幼园所生活,朝夕相处,接触频繁,一旦发生传染病,就很容易流行。因此,预防传染病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一项莺要内容。

一、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和流行的基本环节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下:

1.有病原体

病原体是指周围环境中能使人感染疾病的微生物。每种传染病都有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等等。

2.有传染性

病原体经过一定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使之感染发病,如感冒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排出感冒病毒,可使周围易感者受传染而患病。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发病以至恢复,一般经过4个阶段:

1.潜伏期

从感染病原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及人体免疫力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数小时(如感冒)、有的数日(如麻疹)、有的数月(如狂犬病)、有的可达数年(如麻风).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较恒定。

2.前驱期

病原体不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称为前驱期,为时1~2日。有的发病急骤,可不出现前驱期。前驱期病人已具有传染性。

3.症状明显期

患病后逐渐出现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如猩红热出现细密皮疹,乙型脑炎出现颈项强直等典型特征。

多数传染病发病过程中伴随发热,但不同传染病发热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

许多传染病发病时可出现皮疹。皮疹可分为丘疹、斑疹及疱疹等类型。可根据病人的出疹顺序、部位及疹子特点,做为诊断不同传染病的依据。

4.恢复期

症状逐渐减轻至完全康复。

(三)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环节

1.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一般可分为3种:(1)病人。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症状的患者。病人是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在其发病过程中,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2)病原携带者。包括健康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及潜伏期携带者。(3)受感染的动物。如狂犬传播狂犬病。

2.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侵入他人体内的过程称为传播途径。主要有6种传播方式:

(1)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随着病人或携带者说话、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使他人受感染。如流感、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飞沫传播。

(2)饮食传播。病原体污染了食物或饮水,经口进入人体,造成新的传染。如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多由饮食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由昆虫做为媒介(如蚊、虱、蚤等)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如蚊虫传播乙型脑炎。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又称间接接触传播,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了日常用品,如毛巾、衣被、食具等,被易感者接触后造成新的感染。如公用毛巾、脸盆可传播沙眼;餐具等可传播结核病、肝炎。

(5)医源性传播。由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及预防疾病或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传播。如注射针头消毒不严格可造成乙肝传播。

(6)垂直传播。由传染源直接将病原体传给易感者,比如母婴之间,经胎盘、分娩损伤、哺乳等途径由母亲传染给婴儿,如乙型肝炎等。

3.易感者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受感染的人。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越多,则发生该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就越大。通过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可降低人群中感染传染病的易感率。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