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1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在动荡中前行
2012-01-19来源:金融时报

2011年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回顾和展望

中国银行行长 李礼辉

2011年是动荡的一年。日本特大地震灾害、中东北非政治风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来自自然和社会、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冲击重重叠叠。世界各国疲于应对,宏观政策频繁调整,国际协调难度加大。

经济减速与通胀高企并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上年的4.0%下滑到3.0%,通胀率则从3.7%上升到5.0%。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降至1.5%、1.7%和-0.5%,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保持高位,但通胀压力持续趋升。全球工业生产与国际贸易增长疲弱,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与此同时,能源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上涨,发达国家核心通胀指标上扬,全球性通胀特征明显。

各国宏观政策分化变化。经济环境的差异导致各国宏观政策出现分化。日本经济受特大地震及次生灾害重创,政府加大财政刺激力度,央行出手干预汇率并维持量化宽松政策。欧元区率先加息以应对通胀,但迫于欧债危机恶化的压力,欧洲央行已连续两次降息。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由逐步紧缩掉头转向宽松。由于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美国推出长期零利率承诺并进行“扭转操作”,维持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避险情绪推动美元指数反转,欧元由强转弱,日元持续升值。国际资本流动趋势逆转,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止步,多国政府出手干预汇率,货币战争硝烟再起。欧债危机恶化引发全球股市下挫,发达国家长期国债收益率分化,美国、日本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欧洲多国国债收益率则大幅上扬。全球流动性由宽松转向紧张,大宗商品价格上半年持续上涨,下半年有所回落。供给担忧推动国际油价高位波动,避险需求刺激国际金价高位振荡。

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深入推进。全球治理结构改革取得进展,IMF领导层变动,新兴经济体投票权扩大。各国继续推动金融监管重点领域改革,巴塞尔协议Ⅲ开始推进;G20通过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管框架,并公布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美国至今尚未确定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时间表,欧洲银行由于债务危机形成的巨大潜在风险,实施巴塞尔协议Ⅲ面临重重困难。

银行业绩苦乐不均。美国银行业经营状况改善,盈利水平提升,中小银行倒闭数量减少,但潜在的欧债风险阴影未散。欧洲银行业面临经营环境恶化、市场流动性紧张以及资产减记、资本补充等诸多压力,前行之路更趋艰难。新兴市场银行业总体稳健,经营业绩良好。国际评级机构调低欧美众多银行信用评级,对新兴市场银行业的展望维持正面。

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态势良好。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人民币汇率长期处于升值通道,近期回调引起全球关注。金融监管持续强化,银行信贷投放增速放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房地产业信贷风险总体可控,银行业盈利水平领跑全球。股票市场低位盘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扩大,基金与保险行业平稳发展。

2011年即将过去,世界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不减反增,预计2012年仍将是充满动荡与变化的一年。欧洲国家首脑商定的财政政策协调和财政纪律、“临时救助机制”和“长远救助机制”能否执行和落实,关乎欧元区的稳定,关乎欧洲的发展,也关乎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我们期待一体化文化诉求和共同政治智慧培育的花朵可在经济金融领域结出硕果。

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但在全球化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中国政府将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预计2012年中国GDP仍将保持8%以上增长。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中国银行业将加大创新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加强风险防控,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