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金融十大新闻
2012-01-22来源:金融时报

1.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

2010年12月2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既是央行2010年第二次加息,也是中央宣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的首次加息。业内专家认为,这是央行对2011年初可能加剧的通胀压力作出的前瞻性应对措施。

实际上,2010年自年初以来,央行就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全年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此举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由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实现了重大转变。12月12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就包括: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点评: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12月3日会议明确提出,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此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超常规刺激政策的逐步淡出。

显而易见,货币政策基调的改变意在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并向市场传递关于稳定物价的明确信号。然而,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此轮货币政策调整的重点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一的紧缩性调控。按照央行的说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要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前瞻地、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

总体来看,在当前的特定环境下,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包含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其基本目标是以M2为主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二是银行信贷要从危机时期的“非常态”转向合理适度的增长,既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确保通胀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三是货币政策将成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一部分,通过创新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等政策工具,有效应对过度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等顺周期性问题,以达到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标。

应该指出,虽然在高通胀预期的背景下,稳健货币政策毫无疑问地包含着某些“紧缩”含义,但总量上的适度收紧并不意味着结构上的同比例缩减。配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信贷结构的优化将成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应有之义。这意味着,在整体适度从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将根据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不同而动态调整,比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西部重点发展区域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保障房建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规划内容也很有可能会在信贷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多分得一杯羹”。

简要言之,中国当前稳健货币政策有两个方面的政策意图:一是在高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泡沫的背景下,主动释放某些关于政策收紧的信号;二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尚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给货币政策的相机微调预留一部分空间。当然,无论是适度收紧,还是相机微调,其核心都是要更加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大局所在。

点评人: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