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
2012-01-23来源:金融时报

1 信贷增长回归常态 信贷投向持续优化


2011年,为抑制通胀、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增强实施这一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于年底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4月21日、5月18日和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并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央行分别于2月9日、4月6日和7月7日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75%提高到3.50%,累计上调0.7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1%提高到6.56%,累计上调0.75个百分点。

12月5日,央行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3年来我国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传导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合理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信贷投向持续优化,有效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截至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8.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901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占比稳步提高,“三农”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工业及服务业贷款增速有所回落,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下降,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量占比则大幅提升。

推荐理由: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是2011年货币政策最为显著的特点,不仅对抑制通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在合理、均衡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同时,加快信贷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切实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2011年银行业面临的最现实的挑战,也是当年备受关注的新闻热点。

专家点评

2011年,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自8月份开始,CPI涨幅呈现回落趋势,通货膨胀压力明显缓解,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再次得到较好的体现。商业银行深刻领会了央行的意图,并切实贯彻到经营中,在2011年内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中小企业和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信贷支持。

对货币当局来讲,新的一年需要审时度势地对稳健货币政策进行微调。考虑到欧债危机加剧蔓延、中国内外需市场复杂趋冷、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货币政策调控应将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缩小经济波动的频率和振幅以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上;考虑到社会整体融资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货币政策调控对象应加快从银行体系流动性向整个社会流动性的转变,调控重点则应放在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权上来,以发挥商业银行对社会资金流向和价格的引导作用。而对于银行业来讲,要在合理、均衡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同时,加快信贷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切实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詹向阳)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