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九章第三节: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
2009-12-28来源:易贤网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如前所述,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这一工作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不少幼儿园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方法,比如为让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幼儿园与附近小学合作,幼儿参观小学、小学生来幼儿园当大哥哥、大姐姐,幼儿园里的角色游戏、活动区里导入上学的主题,请作小学教师的家长来园讲小学的有趣的生活等等。不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一贯地、潜移默化地给幼儿正面的入学教育。幼儿如果常常听到的是∶“这个问题你现在不明白,等你上了小学以后,会学到很多东西,那时你就明白了”,“妈妈小学时过得真开心,我现在都还想念我的老师”,“爸爸现在造大轮船,是因为小学时参加了航海模型组,还代表学校去比赛过呢”这一类的话,而不是什么“你看,你总是画得乱糟糟的,上了小学你要这样做作业,老师不罚你写十遍才怪呢”,“上了小学把玩具全部收起来,回家得好好地做功课”之类的威胁,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小学才会是一个美好的、能学到本领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让他们产生恐惧心理,感到可怕的地方。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证明,富于主动性的幼儿思维活跃,做事有信心,能主动与人交往,他们入学后比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环境,学习成绩也很好。

2.培养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很多幼儿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感到困难。

独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脱衣服等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方面的教育与主动性的培养是一致的,可以在同一活动中培养。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

因此,在幼儿园里必须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不难看到,这一能力与主动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方法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并让幼儿真正感到与老师、同伴在一起的愉快,从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除上述社会适应性之外,还因为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如进老师办公室要报告、上课前书要摆在书桌右上角、上课不能喝水、手要放好不能搞小动作等等),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同时,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幼儿却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有的新生在老师询问作业时,还很轻松地说,“我不喜欢做”,“昨天,爸爸带我去姥姥家了,所以我没写。”针对这些问题,除小学的改革之外,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在大班阶段。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或其它活动,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幼儿园可在生活制度、作业课纪律等方面有所改变,如缩短午觉时间,适当延长作业课、要求举手发言等,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以有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

在幼儿园和家庭里,通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能给幼儿创造很多发展任务意识的机会。如对幼儿完成值日生工作、完成画画、手工、计算等学习任务,完成某项家务劳动等,给予及时的肯定,特别在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坚持,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毅力,同时帮助他们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认为这些是小事,“树大自然直”,这是不对的。习惯不好,以后很难纠正,对学习的危害是很大的。幼儿期间,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严格、一致、一贯地要求,习惯才能建立。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所谓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学习不仅仅是有聪明的脑袋就行,离开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智力是不可能单独成长的。前面已经说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对入学的影响很大,与学习成绩关系密切,也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3.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这一现象在一些幼儿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前面分析“小学化”的危害时,就已经说明了这种做法错在何处。幼儿园应当坚决地反对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调查表明,我国幼儿在数学学习准备上偏重知识灌输,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如幼儿在寻找排序的规律、图形守恒、看图编应用题等智力型题目上的得分,大大低于一般数学知识的题目。因此让幼儿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让幼儿在小学学好数学,并能在今后保持发展的后劲。同样,拼音、认字等等,也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不是小学化地硬灌,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发展基础性的能力。比如,拼音学习的基础是语音意识的发展,是语音的辨别能力,幼儿园可以通过儿歌、绕口令,通过语言活动,通过倾听各种声音的感官练习,通过角色游戏等等,为幼儿学习拼音打下良好基础;正确写字需要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手眼的协调以及观察、识记、位置辨别、空间方位知觉等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为幼儿写字作准备。比如,有的教师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画线条的流畅性、对手的控制能力以及正确的握笔姿势等;通过手工活动,发展手眼协调和小肌肉;还用游戏、画图案画等方法来帮助幼儿熟悉田字格,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对上下左右的方位有清楚的认识,为上学后用田字格写字打好基础(参见图9.3)。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