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政治知识题库:这样的马哲学习观我们可以有(下)
2017-06-19来源:易贤网

在上篇文章里,我们说到:马哲其实就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合理地解释生活的万象。这也正印证了它的科学性。我们可以这样说,相对于其他哲学派别来说,马哲是非常接地气的部分:它源于生活,又可以指导生活。所以我们在学习马哲的时候,可以将它生活化,一方面,用生活中的万事万象来解释马哲,另一方面,亦可以用马哲来分析我们遇到的万事万象,那么我们对于它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和合理,而不至于陷入思维的死角和困境。而后者正是做马哲试题的时候常常影响正确率的关键因素。接下来,我们就用几个实例来加深大家对这一点的理解和认知。

一、唯物论

列宁给予物质的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就是物质最少应该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而这三个条件正是我们生活中所有物质形态所共有的特征,比如说人,动物以及桌子、椅子等物品,它们不会仅因人的意识消失或者出现,与此同时,人又可以用自己的意识来认识它们。那么,这些物质形态是如何表现出其存在的呢?答案毫无疑问是运动。人和动物需要新陈代谢,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桌子、椅子这些物品会磨损、掉漆,这些都是运动的不同形式。换句话说,没有无运动的物质形态。所以马哲为我们总结出来: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就是运动了。

【例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下列说法中与此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析】题干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告诉我们的是人类的新陈代谢运动。即人类离不开运动。A选项是在说时间的流逝,即运动变化。B则是在强调联系。C强调了适度原则。D强调了质量互变规律。故本题答案选A。

【点评】同样的哲理的还有:沧海桑田,等。比如:“少年安能长少年,沧海尚变为桑田”。也是强调的运动。

二、辩证法

我们以质量互变规律为例。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从小事做起,从易事做起,由量变到质变,才能有所成就。人们只有积累自己的量,在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发生又好又快的质变。

【例题】古时候有一个人饥饿,一连买了6个包子,但是还觉得不够饱,于是就买了第7个,刚吃了一半就饱了,于是他很后悔,说:“前6个包子都白吃了,如果早知道这半个包子就能吃饱,我只吃这半个包子就行了。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个吃包子的人错在()。

A.不懂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否认了事物的质变

C.看不到量变的积累的重要性

D.割裂事物的联系,孤立地看问题

【解析】ACD。解析:题干故事中的主人认为自己吃饱仅仅是最后半个包子起到了作用。实质上,我们都知道:由“饿”到“饱”的过程中,是量的积累促成了质的飞跃。如果没有前6个包子的积累,最后半个包子也不能吃饱。很显然,该主人公只看到了质变,没看到量的积累。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CD。

【点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很多。比如:社会主义建设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成长,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的。因而出现了很多相关的名言警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做好马哲题,一是我们可以将之应用于生活经验;二是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题干意思。而无需追根溯源或过度咬文嚼字。马哲本就是主观的东西,当我们在主观意识上认可它,无疑是有利于做题的。这也是我提出以上两点马哲学习观的原因。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