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教师给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公开信
2016-01-14来源:易贤网

期末马上就要到了,我和大家的共同学习也就要结束了。几十天的时间很短暂,我和大家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了解和交流,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关心的是大家的专业学习的发展。综合英语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它的核心目标是大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语言基础知识和交际能力。有的同学说大三了,我们更应该注重文化内涵,整体分析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培养。事实上这和我们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不矛盾。语言基础知识是一个从事和语言有关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翻译人员,编辑等等)需要终生不断学习提高的。

首先是英语的词汇积累。英语有一百多万词汇,即使是英语作为本族语的人也只能掌握几万个。我们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开卷有益,人家说 Live and Learn。有一次我给亚行的一个投资考察专家组做翻译,那一周的核心词汇竟然是“大肠杆菌指标”,因为那个项目是城市供水工程。我们普通人是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样的词汇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先掌握哪些词汇,因为词汇学习的一个普遍规律是: 你接触的越多,越容易掌握它。当然,相对于“大肠杆菌”,我们应该先掌握“细菌”,因为后者远比前者常用得多。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教师让一个来自英国的外教做一下词汇量测试。这个外教是金融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测试结果显示他的词汇量在四万左右。有趣的是,词汇测试表中的有几个词我们部分教师认得,而他却不认得。我们只能认为这几个词在他的工作生活中很少接触或使用,而我们的几个老师碰巧在阅读或授课过程中接触过。

事实上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讲师也好,教授也好,词汇量都没办法和英语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一个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词汇量应至少在一万以上(当然词汇量低于一万的老师也多得是),有两万以上的人凤毛麟角,有三万以上的是天才。北京新东方学校教GRE词汇的老师词汇量巨大,可是他们之中能有三万以上词汇量的都是领军型人物了(像俞敏宏,王强还有脱离了新东方另起炉灶的胡敏)。

词汇靠积累这大家都知道。可是积累的过程是漫长而辛苦的,而真正掌握词汇却是在你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词汇迅速增长的捷径,你千万不要上当。李阳是个奇迹,可是奇迹背后是长期 “疯狂”的“资本”积累过程。刘毅的几乎所有词汇书我都背过,《基础》,《5,000》,《10,000》,《220,000》,《托福》,其中《5, 000》和《10,000》还不只一遍。可是当我第一次去本地的一个英语沙龙时,我发现我背过的那些词儿好象都背叛我临阵溜掉了,剩下我一个光杆司令,发现自己在用连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东西都不如的糟烂“口语”在说话。那感觉就甭提多沮丧了。哎,说不好我就听吧,因为有一个大学老师说得很好,还有一个医院的护士说得也不错。听来听去我“听”出了兴趣。首先是我慢慢得能听懂他们的讨论了(每次都有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最让我兴奋的是我发现他们在说话过程中,同样受到词汇选择,表达方式,语言组织的挑战。因为有的时候,或许多时候说话者要一边说一边想。我虽然在听,也和他们一起在想,有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那个词语或表达方式,我可以提醒他,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大家一起在玩一个类似“故事接龙”的游戏。高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这个故事讲得很长,差一点的人也可以边听边插话,补充一点故事细节。在这个类似于讲故事游戏的活动中,无论是你听到的还是你使用过的词汇,给你的印象绝不是什么听力训练和阅读练习可以比拟的。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 要想掌握词汇,最好的办法是想方设法找机会用它! 当然阅读也是一种使用,可是有什么方式比大家面对面交流探讨更好的方式呢? 所以我对大家很少去外语角有些不理解。每次一个话题,提前几天公布出来,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提示。去外语角之前大家能够做些准备,这样收获会很大的。

其次,光有词汇量还是不够的。我有一个朋友,今年三月份全家移民加拿大了。他的词汇量是我们几个 “铁哥们”当中(在我们当地号称“四大金刚”,英语实力有些名气,上过几次当地电视台,市政府外经办邀请过我们做项目翻译)是中最大的。可是他有一个弱点,就是英语语法和句法不强,口头翻译他来的快,可是书面较严谨的东东他就很头痛。我作为大哥,经常给他指正一些病句,也没太照顾他的面子。

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和两个美国金融界的专家同桌吃饭,顺便也浅探一些文化方面的小问题。吃完饭,外经办的主任(英语也够“狠”,北京外经贸大外贸英语研究生毕业)说,我说话,你们翻译吧,“今天就到此为止吧, 我们明天找机会再探讨”。 我的这个朋友翻译说,"So much for today",我说不好,应该是"Let's call it a day"。 美国的专家频频点头,"OK, let's call it a day! We think we've drunk too much"。实际上这里涉及的是表达方式,我们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有教英语的老师,都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符合英语国家表达习惯的所谓“地道”的表达方式。 而要想“地道”, 首先就应该掌握语法和句法。因为“不地道”的表达方式,包括语法,句法错误,不仅妨碍沟通交流,更严重的还会造成误解。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台湾学者余光中写的序言中谈到"intimate"一词的涵义,余老先生自己曾经对这个词有过想当然的使用错误,认为是表示“密切”,“亲密”,可用于所有表示朋友密切关系。事实上"intimate" 意味着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尤其是有性方面交往的。这还只是词汇用法层面的误解,要是语法方面或句法方面有错误,造成的误解可能会更严重。本来是说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事情已经过去,现在未必是那种情况了,如果你误用了现在完成时,或一般现在时,别人会认为事件的影响依然存在,或现在还是原来的样子。句法方面的错误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能确定你在说什么。要么就是瞎猜你的想法,要么就得追问你是否是这个意思啊还是其他的意思。

对语法和句法的知识认识不够当然还极大影响你对别人说的话,写的东西的理解。语言就是表达逻辑。逻辑就是思维法则。你不懂人家的思维法则,你就不能懂得人家的表达内容。汉语和英语都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两种语言都可以表达很复杂,很丰富的思想内容,可是这两种语言表达逻辑有很大不同。汉语中人称,时间状态有变化,使用的动词本身不会有任何变化,而英语中却是变化多端。汉语中的定语无论多长都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英语中两个词以上的定语就必须放在名词之后,有些单个的形容词也必须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例如available,concerned,有的形容词还只能做表语,不能做定语,如 alone,alike。英语的句法也相对严格,主语必须是名词性质的,谓语部分一般只能有一个,两个以上要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记得我给大家说过英语复杂句,长句的解决办法吗?坚实的句法基础和良好的语法知识是理解难句的基础。 养成以英语句法,语法知识分析理解英语难句的好习惯。习惯成自然,逐渐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语感就是这样炼成的。

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我还关心大家思想方面的进步。大家也可能认为,你只需要关心我们的专业学习和发展就够了,你还给我们谈什么职业发展规划,什么现实合理性,什么情感合理性,这是你应该关心的内容吗?

我之所以说我热爱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认为,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都不能只注重学科本身的学习和发展,而必须将这个学科和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本身也决定我们能否在某一学科真正有长足的发展。我对这中潜在的而又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联系很感兴趣。

我在英国学习期间曾经搞过 motivation的专项研究。学习者的动力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们说“学习者”而不说“学生”,是因为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大学课堂。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自学是一个人终生教育的主要部分。我认为,仅仅从未来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许多大学生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缺少一个合理性的思考。许多人说目标不是很明确。这样的现状可能有许多客观原因,例如对就业前景不确定,甚至对自己到底是否有强烈的兴趣都不清楚。可是有没有主观的原因呢?问一问你自己,以下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你的学科学习的兴趣,动力,方向,效果等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 我关心和英语有关的职业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吗?例如在中学做英语教师有什么让我喜欢的地方吗? 有什么挑战吗?有什么难以解决的苦恼和困境吗?

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学英语教学还是应试教育,不远的将来还会是这样吗?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大学的英语教育面临着什么样的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

我若是想在中学就业,我要做什么准备?要是在大学就业,又要做什么准备?

是不是仅仅一个研究生或博士生学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吉林大学我记得今年有二百多个教授,副教授下岗或转岗,他们当中也不乏高学历者。上海复旦大学去年也有一百四十多个教授和副教授“下岗”。这一举措意味着什么?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会在什么时候完全实现?

我回国以后经历了十几次面试和试讲,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个人感觉作为英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你对这一职业有没有深刻的个人见解,有没有想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还有就是你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我在我们师大的大外部试讲时,有一个今年要研究生毕业的女孩,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Why is journey heart-breaking‘?虽然她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是就这个句子中的语法问题面试人员质问的最多,我认为也是她落选的一个主要原因。试想要到大学来任教的人选,连最起码的冠词的意识都没有,可见平时英语学习是多么粗糙马虎。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她们的发音。Journey念成“这额瑞”。越是普通常见的词汇的发音,越能体现一个英语学习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曾听到有同学把oringin念成“额瑞真”,重音部位搞错了,别人可能就听不出来你说的是什么。外语文化周开幕式过程中,有一个学生会的代表把 presence念成“普瑞赞斯”,重音和发音都错了。我能听出来她念的实际上是 presence,因为我是中国英语老师,我了解学生常犯的错误,也了解一些,并正在努力了解他们为什么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可是外国人就未必能了解你说的是什么。

还有一个女研究生在试讲之前介绍自己时说自己在很多方面很优秀,I am good at singing,dancing,and I think my handwriting is very beautiful。这些自我表白的东西应该恰到好处,适可而止。You don't say it,but show it。我当时感觉面试的考官们似乎对她的这些自我表白不是很认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她课程的设计和表述却相当落俗套,可能她在接受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时她的大部分的老师就是那样授课的。面试的专家教授们希望看到的可能不是这些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材料。他们希望看到一个应征者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设计和处理办法,怎样实现启发式教学,怎样实现中国学生的课堂参与,怎样帮助中国学生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怎样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中学习等等。她最后落选了,似乎不是什么意外。

第二类要问你自己的问题是:

我到底对做什么方面的工作感兴趣?

我会不会只把未来的职业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已?

或仅仅因为学英语好找工作而选择英语专业?

其实学英语可以有很多用途,很多职业可以选择,我会选择那类工作呢或对那类工作感兴趣呢?

我认为我个人那些方面比较优秀,强于平常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呢?口语?翻译?教学?编撰写作?

我更希望将英语应用到那类行业呢?IT?旅游?贸易?国际关系?

我是否应该在相关的职业领域强化自己的基本知识?

人的工作时间其实占据人生的很大一部分。如果你从工作中得不到快乐,你很难快乐。即使你目前仅仅把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你也应该积极培养工作中的兴趣,努力使自己爱上它。如果实在没办法喜欢上一份工作,最好提早为改变职业做准备。

每个人思想的进展过程和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学校教育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还是很薄弱的。教育方式还是以灌输式为主。看看那些老教材吧。看看教室座位的安排格局吧。到网吧里看到的学生不是在聊天,打游戏,就是在看电影。几乎没有人在查找信息或浏览新闻,评论等对开阔视野,增强思考分析能力有益的材料的。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大学生活无聊吗?是大学生们精神空虚吗?还是我们的思想教育本身有什么问题,对年轻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大学时代本应该是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可是当涉及到一个社会问题,或焦点话题的时候,如果你发现大家的看法惊人地相似,你会认为正常吗?这世界中很少有什么东西或思想是绝对合理的。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无缺的,没有一种体制是绝对完善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思想的进展是没有止境的。正是这种思想意识在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进步就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吗?核武器的发明和使用直到现在对人类还是个威胁。

我的这封信确实很长。我主要谈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你们学科学习方面目前我认为还急需重视起来的,如词汇和语法、句法。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都大三了,谈这些问题可能不合时宜了。事实上所有的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包括我们教师,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因为这些是我们能够继续进步的基础。我谈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到大家的思想问题。我尽量从客观的角度,和大家探讨职业规划方面,以及在思考能力,道德水平,个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相信不是你们所有人都能耐心地从头至尾读完,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的用意。但是正像我给你们当中的一为同学回的E-MAIL中所说的,只要我说的有一句话对你真正有帮助,我就会很高兴的。毕竟我和大家接触的时间太短,我们的年龄和经历又是很多不同的。但是我坚信,人是可以沟通的。有不同的想法并不是什么坏事。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想法,我们才可以互相学习,以获得对这整个世界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马上就要和大家告别了,当然我们今后应该还有机会交流。我真诚欢迎大家有任何问题来找我。我愿意与你们分享我的人生体会。

谢谢大家对我的赞誉之辞,也谢谢你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你们曾经的老师,和真诚的朋友。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