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农贷是助推“三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2008-04-23来源:中国合作金融联合网

发挥小额农贷方便、快捷的支农作用,培育和支持条件较好的村、社先富起来,通过典型带动的示范效应,为贫困地区加快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为此,我们选择了几个特色经济明显、民风纯朴和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村组进行了实地调查,总结了成功经验,寻找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小额农贷在扶贫开发中的助推作用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小额农贷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全市农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涌现出了不少典型示范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一)扶贫开发与小额农贷有机结合,不断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据调查, 2006年市扶贫部门共为89个村、10910户贫困户发放扶贫贴息资金178万元; 2007年,全市共落实贴息资金233.6万元,农行、信用社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4169万元。在全市实施的47个整村推进项目和8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有2个项目成为省列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项目。同时,由于2007年平凉市遭受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全市积极争取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抗旱生产,落实救灾专项资金1535万元,发放小额农贷1200万元,妥善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二)坚持试点示范和典型推动战略。全市选择了102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组,在产业发展、道路、自来水、学校、卫生所、村部等公共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进行试点。在小额贷款的扶持下,到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6.51亿元,开工建设了149个村、7614户住宅,其中:农户自身投入达4.6亿元、占总投资的70.66%。积极开展了“三清五改”村庄整治,立足现有基础条件进行设施改造和环境治理,全市实施了 “百村试点”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探索和总结出了产业支撑型、劳务带动型、资源开发型、项目拉动型、城郊经济型等五种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

(三)因地制宜,以小额农贷推动主导产业建设。坚持扶贫项目到村到户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长短结合,择优选项,注重培植优势产业,加快了草畜、菜果四大主导产业开发,确保广大农户稳定增收。同时,围绕促进贫困村产业开发,充分利用省上贴息政策,积极协调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了对扶贫贴息贷款的落实,解决了资金短缺的困难。2007年,全市共落实贴息资金233.6万元,农行、信用社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4169万元,扶持贫困户栽植优质果树经济林2.49万亩、花椒820亩,套种瓜菜0.785万亩、新品种洋芋0.4万亩,种植温棚蔬菜33.2亩,中药材190亩,紫花苜蓿500亩;建温棚牛舍2614座,购买基础母牛1542头,建鸡舍36座,发展养鸡5.8万只;修建温棚猪舍16座,饲养母猪816口,育肥猪2000口;支持9户贫困户饲养奶牛120头;发展定单果品0.4万亩,完成苹果清洗、打蜡1万吨。贴息贷款的落实,促进了扶贫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

(四)抓点示范,以点带面,依靠典型推动农村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全市在47个整村推进村中,确定了庄浪县岳堡乡岔口村、静宁县高界乡继红村、华亭县马峡镇寺沟村、崇信县黄花乡高庄子村、泾川县党原乡李家村、灵台县新火乡东岭村、崆峒区白庙乡栾塬村等7个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示范村,进行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全面扶持,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和积累贫困乡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经验。这7个示范点,年内共完成投资2713.4万元,每村平均达到387.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95万元,小额农贷资金666.3万元,贴息贷款197万元,自筹及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1355.1万元。各项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达到了预期的进度,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在小额农贷的大力扶持下,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产业富民工程成效明显。坚持按照做大做强“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的目标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进一步加大了草畜果菜主导产业的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果园面积达到133.85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1.4万亩,创建绿色基地10万亩,新增果树万亩乡镇10个、千亩村49个,累计分别达到36个和334个。正式启动实施了“平凉金果”良好农业规范(GAP)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全市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52.17万头和30万头,完成“平凉红牛”证明商标注册。全市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7.58万吨、1.5万吨和1.3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28%、5.63%和2.34%。蔬菜产量达到77.12万吨,同比增长4.24%;同时,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产业、大项目来抓,强化技能培训,加大组织输出,推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稳定输出转变,全年输出劳务38万人,创劳务收入16.3亿元。

2、基础先行工程实现突破。以强基础、抓特色、保供给、增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一批农村公路、饮水安全、水利水保、土地整理项目,2007年,全市新修通乡油路6条174.7公里、通村等级路200条512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12处、行政村汽车停靠站45个。修建1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0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65%,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华亭县率先建成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开建“五小”水利工程30 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新修梯田10万亩,复垦整理土地2.3万亩。优化农宅设计,突出“房、灶、池、棚、园”五位一体,完成300个村庄规划,切实加大312沿线村庄整治改造力度,抓建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100个“三清五改”示范村。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6万户,太阳灶5000户。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抓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对口帮扶,完成42个整村推进项目,实现3.7万人稳定解决温饱。

3、农民培训工程进展良好。紧紧围绕产业开发,依托“阳光工程”和扶贫“雨露计划”等项目的实施,积极整合职教中心、农广校、农机校等培训资源和培训力量,切实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劳务技能的培训。2007年以来,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和资源,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8.5万人,技能培训1.5万人,推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稳定输出转变。

 4、典型示范工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突出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继续大力实施“百村试点”工程,深入推进“三清五改”村庄整治工作,新开工建设新农村试点村82个、“三清五改”示范村100个,新增沼气用户1.4万户。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组建了泾川汇通村镇银行,农行服务“三农”全国试点成效显著。狠抓各类抗旱措施落实,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8.8万亩,粮食产量达到87.3万吨。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在全市召开了旱作农业现场会。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