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农村地区人口流失对农信社的影响
2012-01-28来源:山西省农村信用社

农信社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经营定位和战略发展的保障,然而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加速等变革因素,现阶段却面临着农村精英人口外迁、产业集群转移、客户资源流失等新问题,在外因制约下面临阵地缩减、营销受困、发展降速的挑战,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和布局,最大程度地消除农村企业和人口流失的影响刻不容缓。

上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先天具备土地、资源、人口优势的农村地区逐步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大批乡镇企业、个体经营户的拉动下,一度呈现村村有实业、户户有收入的繁荣局面。但是,在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环保限制、产业调整以及资源过度开发的背景下,部分农村地区企业及人口呈现出了三类倾向。

首先是经济实体大量消亡,企业客户流失。由于缺乏智力支撑,我省农村地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耐火、冶炼、化工等资源型行业,受资源禀赋和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大量小煤矿、小耐火等“五小”企业关闭或以合并、迁入工业园区等形式流失,同时对运输、商贸、餐饮等衍生行业造成致命打击,“蝴蝶效应”逐步显现,一些信用社的“在册”企业逐年减少,对公存款骤然下降。

其次是农村精英人口大量外迁。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预测城镇化率到2015年将达到55%左右,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是农村青壮年人口和技术力量以外出打工的形式向城镇或外埠转移;二是有能力的农村家庭为了子女良好发展,通过到城镇购置房产、就业等形式寻求良好的教育资源;三是精英人口外迁情况下造成农村老龄人口、留守妇女儿童的增加,进一步丧失了农村区域的发展潜能和竞争能力。同时,人口外迁也造成了农村区域信用社储蓄客户的流失,影响了稳定发展。

第三是行政资源配置的弱化,降低了公共财税能力。随着企业流失、人口外迁,农村地区资源配置也受到影响,医疗卫生、商品流动、公共服务等具备经济拉动力的社会职能陷入困顿,迫使行政资源配置向城镇转移,也造成了农村地区信用社财政性存款增长的乏力。

上述现象,已经对农村区域信用社的发展潜力造成了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适当调整发展策略、重新配置内部资源,寻求转型发展新路,为此笔者提三点建议:

一是资源配置跟着市场走。对上述问题较为集中的地区,要重新配置整合农村信用社资源,分析产业、人口外迁的原因和集聚方向,加大相邻城镇区域网点的建设力度,在硬件、软件、人员配置上倾斜,采取跟进服务的办法,在符合制度规定的条件下对外迁企业和人员的结算账户进体内循环和转移,实现账户跟着企业走、存款跟着农民走的目标,减缓存款和贷款的流失现象。

二是服务跟着需求走。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天然使命,在客户资源流失的情况下,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和保本经营势必成为二难选择。在此情况下,要加大同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积极推进网点整合、降格等工作,并采取流动银行、定时营业、自助银行、代言人(可聘请村委负责人等提供服务信息)等形式保证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三是考核跟着实情走。对企业和人口流失严重地区的基层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应努力探索新的任务分配和考核激励机制,深入分析客户资源流失状况下该类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转型路径,科学测算营销目标增长基数,合理权衡存量业务、增量业务的考核倾斜度,既要有定量考核,更要有定性指引,把维护稳定、防范案件、保证盈利平衡点作为基础要素。同时,避免业务增长目标的同起点施压,对银行卡、理财等新型业务要慎重分配,规避不计成本、不合实际的发展路径。

总之,农村地区企业和人口流失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和新鲜事物,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产业调整的激烈动荡,这一状况对农信社的影响会与日俱增,必须从现在抓起,加大调查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三个转变”为指导,努力寻求破解之策。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