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中华族群的传统文化基础(3)
2014-12-09来源:易贤网

易贤网网校上线了!

>>>点击进入<<<

网校开发及拥有的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外语类、外贸类、学历类、

职业资格类、计算机类、建筑工程类、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

4、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学历史地位

孔子“无为而治”的主张,建立在“克己复礼为仁”的基础上。主张国家的管理,不要盲目变动,照着尧舜禹时期的样子做,照着周王朝有秩序的样子做。由此,统治者要宽广胸怀,严谨负责忠诚,爱民众,尊重人的生命,“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由此稳定社会秩序,使民众的生活安定,社会和睦和谐,国家得到好的管理。可以说,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提出中国“文艺复兴”主张。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不是回到西周封国时期的等级制度,不是维护宗周集团的血亲统治地位,而是主张有秩序的生活,维护国家有秩序的统治权威,推动时代变革的举措。由此,孔子劝谏统治者,传承孝悌忠诚的“德”关心爱护人民,用“仁”的爱民品德管理民众,管理国家,同时用“仁德”的思想主张推动教育培养国家管理人才。例如,《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文公死后,宗室杀掉哀姜夫人的嫡系太子恶(wū),立不是姜氏女,鲁文公嬖爱的夫人庶生的庶子俀(tuǐ弱)为鲁宣公,从此鲁国宗室的权贵威望在国人的心目中减弱而鄙视他。“祸起萧墙”,宗亲鲁桓公的三个后代即“三桓”,受到国人的敬重,财产和权力转向“三桓”,直接影响着鲁国的军政建设和经济发展。按照“周礼”,孔子应该帮助“三桓”得到正统血脉的国君继承权,但是孔子不因“三桓”是“周礼”规定的正统的血脉继承人而维护“三桓”的利益,当他出任鲁国高级官员大司寇的时候,是以国家政权的现实利益为重,利用“三桓”的内部矛盾“堕三都”,削弱三桓的力量。这个史例说明,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为仁”是维护国家统治秩序权威,不主张维护旧的西周血亲统治地位。由此形成的孔子儒学思想是趋向改革的,所以孔子“无为而治”的“克己复礼为仁”的儒学建政思想,占据着时代的主导地位。

5、儒学的影响作用

(1)孔子民本变革思想影响着那个时代。

孔子的学生曾子指出,做官的离开为民的正路,民心就会离散,做官的应该体贴爱抚民众:“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由此看,孔子创始的儒学,推崇管仲的改革成就, 提出“仁”的建政主张,拓开动荡时代国家的建政变革方向。战国的孟子,继承孔子“仁”的学说,明确地提出“仁政”的建政主张,使儒学建政思想成熟。

这里说的继承,是说孟子接受孔子“仁爱”的思想原则,提出“仁义”的,有秩序的管理民众,维护政权权威的“仁政”主张。孟子对孔子的论说有取舍,是剔除糟粕,发展“仁爱”思想的“仁政”新儒学。

《孟子》书,被历代学者认作是“拟圣而作”(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是儒学真传思想著述,被朱熹列为儒学四书。

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建立在行“仁义”,“民贵”、“君轻”的思想基础上的。认为可以废黜坏的君主,建立好的政权体系(参《尽心下》)。由此,距今两千二百年前孟子的建政学说,肯定政权是人建立的,不是天赐的或者是神授的,因此有着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是儒学具有生命活力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孟子推动“仁政”的核心是强调人的生存权利得到伸张保障,使人民安居的产业能养活家人、养老送终,能接受教育,统治者“与民偕乐”,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爱护人的生命。人民无生老病死的忧虑,就会服从管理“从之也轻”,实现统一安定的“王道”主张,实现国家的安定团结发展(参《梁惠王章句上》)。

更多信息请查看哲学范文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