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第四编社会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0-06-28来源:易贤网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背景,掌握和谐社会的概念、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新要求,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述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点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1.和谐社会的含义。

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的社会。

从利益协调人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社会、行政等手段,抑制收人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重点解决好合理税负、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城乡收益差距、增加就业等直接关系利益协调的各种问题。当然,公平是相对的,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但体现不出公平,就没有正义,就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彼此友爱的社会。

和谐社会重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是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追求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它力图从政治、经济等制度上解决社会成员融洽相处的历史难题。在当前,道德失范、交往失信的状况还比较普遍。解决这些问题,也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制度供给、道德规范、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引导和要求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当前重点要治理社会诚信问题。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

和谐本身是一种有序状态,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社会运行有序,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出现偏差时社会纠偏机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等各方面条件的约束,也因为我们努力不够,作为社会主义题中之意的平等、民主、自由等的实现程度总体上还不高,社会有序运行所需的法律、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组织、管理等还有不少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快民主法治建设、强化秩序规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必需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协调机制的发育、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等途径,来保证社会安定和运行有序。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衡量是否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