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第二编第二章微观经济学
2010-06-27来源:易贤网

学习目的和要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分支,是观察同一经济运行机制的两种不同角度和方法。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研究消费者、厂商、等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分析这些个体经济单位怎样作出经济决策。它为我们认识各种层次的经济运行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消费者、厂商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决策过程。

第一节    供求理论及均衡价格机制

一、需求

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显然,经济学中的需求指的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是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和客观能力的统一。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收人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预期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这种‘‘价高量低、价低量高”的需求规律就是所谓的需求法则。

需求法则只考虑了商品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假定其他条件是既定的。如果其他因素,如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发生变化,同样也会引起需求的变动。比如,若消费者收入水平上升,则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会相应增加;消费者收人水平下降,则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会相应减少(吉芬商品除外)。又比如,若互补品的价格下降,则会使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替代品的价格下降,则会使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此处的替代品和互补品是两种主要的相关商品。其中,替代品是指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如茶和果汁就是替代品;互补品指的是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就是互补品。

二、供给

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商品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商品生产的技术状况、其他商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税收、补贴和管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越小;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越大。这种“价高量高、价低量低”的供给规律就是所谓的供给法则。

同样地,供给法则只考虑了商品供给量与商品自身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假定其他条件是既定的。如果其他因素,如生产要素的价格、商品生产的技术状况、其他商品的价格等发生变化,同样也会引起供给变动。比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生产这种商品的成本增加,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商品的供给;反之,若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又比如,若商品生产的技术进步了,则在同等条件下,生产者的供给量就会增加。

三、供给——需求模型

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可以通过商品价格的升降实现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使市场趋于平衡。

供给——需求模型是用来描述市场均衡价格是如何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供求模型的要点是:商品市场的均衡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的那一点上达到,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的这一点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相等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四、供求定理

需求和供给的变动,都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发生相应变动。一般来说,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将使市场价格上升和产量增加,需求下降将使市场价格下降和产量减少;均衡价格与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将使市场价格下降和产量增加,供给下降将使市场价格上升和产量减少。

五、供求弹性

弹性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即反映自变量变化一个百分点;因变量要变化几个百分点。

(一)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表示影响需求诸因素(自变量)发生变化后,需求数量(因变量)的变动程度。根据自变量的不同,需求弹性有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人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三种。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