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护士资格考试基础护理辅导:对应激的防卫
2014-07-15来源:易贤网

应激源以不同的强度、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个体总是有意无意地采用各种防卫措施,以期维护自身的身心平衡。人们通常采用下列防卫机制抵抗应激源的损害。

1.第一道防卫—-生理防卫和心理防卫 生理防卫包括遗传素质、身体状况、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等。心理防卫是指心理上对应激作出适当反应的过程,如焦虑、否认、忽视、压抑、转移等。心理防卫运用适当,则有益于心理成长与发展,如果过度运用或运用不当,将会导致不良后果。心理防卫能力取决于个体的过去经验、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性格特征、焦虑阈等。

2.第二道防卫—-自我帮助 当应激源较强,应激反应严重,而个体第一道防卫相对较弱时,就必须采用自我帮助来对抗和控制应激反应,以减少疾病的产生。

(1)正确对待问题:个体一般采用自我评估法,识别应激源的来源,然后采取相应的办法处理。应对的方法主要是设法改变应激源、改变自己的对问题的感受和反应。

(2)正确对待情感:个体在遭受应激后,可出现焦虑、愤怒、沮丧、生气等情绪,个体也是通过自我评估的方法,找出情感反应的原因和伴随的生理反应,并应用过去经历过的应对方法或运用心理防卫机制等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3)利用可能得到的支持:当个体面对应激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帮助其渡过困境,减少对身心的不良影响。如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进行交谈沟通、参加一些有帮助的社会团体等。

(4)减轻应激的生理诱因:良好的身体状况是抵抗应激源的基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营养状况,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保健意识等,均有助于加强第一道防卫。

3.第三道防卫—-专业帮助 第二道防卫失败,人就可能患上心身疾病,就必须及时寻找帮助,由医护人员提供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健康教育等,以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有利于心身疾病的痊愈。

更多信息请查看医学考试网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