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招生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2014-03-25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网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咨询电话:045186412710-214、045186413164)

专业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光电子技术专业方向,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性学科,具有将近代物理理论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本专业强调光机电相结合,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近代物理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传统光学理论和现代光电子学理论为指导,以光电子器件、设备及系统相关的光电信号检测和光信号处理为应用平台,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育,又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同时适时增添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学习内容。本专业在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提高了学科的整体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发展;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上升,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光电子技术方向源自1971年成立的“激光技术”专业,设有“物理电子学”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建有“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已故中科院院士、“全国模范教师”、著名国防科技专家马祖光教授为该学科的创始人。物理电子学学科,1996年成为哈工大“211工程”重点建设的8个学科群之一,1999年为哈工大重点共建的15个重点学科之一,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经过二十年多年的发展,物理电子学学科综合实力已经进入国内相同学科前2-3名,发展有5个研究方向,固定资产近2亿元。

二十一世纪普遍认为是“光电子时代”,到2020年,国际上光电子产业的产值将达到电子产业的产值水平。而光电子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前沿目前集中在以激光作为载体的传输信息(对激光加工和激光武器主要是传输能量)和获取信息技术方面。通过二十多年的学科建设,本学科在多个研究领域,已经跟上了光电子领域国际前沿发展的步伐,并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同行紧密联系,专业建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总体上处于国内前列。特别是在已故院士马祖光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能吃苦、团结、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不仅为培养高水平人才提供良好硬件环境,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人文环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及光电子技术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掌握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技术和光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及光信息处理系统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设计、开发、应用光电子元器件、光电设备和光信息处理系统及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学科基础课围绕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理论物理的基本知识设置。主干课程有: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物理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激光原理、光电子器件与技术、光电信号探测、光纤光学及应用等。本专业在培养高水平人才时,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训练、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师资情况

教学系列人员结构:教授21人(其中博导18人),副教授11人,讲师12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38人。45岁以下共27人,55岁以上5人。

知名学者、教学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

陈德应:男,1965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技术本科专业,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于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担任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强场物理、固体染料激光、激光大气传输、四波混频光谱技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方面的研究。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60余篇。

吕志伟:男,1961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本科专业,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863高技术专家组成员,曾担任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电子技术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非线性光学及其应用、激光光谱与可调谐激光、光电子技术与器件方面的研究。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百余篇。

马晶:男,1956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哈工大航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获博士学位。现担任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有卫星光通信、激光干涉计量、光学信息处理、激光全息等。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80余篇、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以及三等奖2项。

专业教学带头人:

何伟明:男,1963年6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1988年获得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黑龙江省光学学会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曾担任2006-2010年教育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非线性光学与技术、高功率固体激光和固体染料激光技术等方向的研究。获航天部二等奖两项、专利技术6项,发表论文50余篇。

教学、科研成就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物理电子学博士点为依托,开展激光新介质光谱与可调谐激光、X光激光与等离子体物理、非线性光学技术与应用、光电子技术与器件、激光空间信息技术等方向的研究,长期从事包括基础理论、基础应用技术在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金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或参与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1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0多部。近三年来,累计科研经费3.5亿元,投入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总金额达1.1亿元,发表的学术论文有400余篇被SCI、EI收录。

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下设激光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红外激光技术实验室、短波长激光实验室、非线性光学技术实验室、激光新介质光谱与可调谐激光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并建有光电子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7500M2,设备总额8000万元。现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实验1门,课程设计2门,共开设实验13个。本专业研究课题较多,每年毕业生的论文题目都结合实际科研的内容,并注重综合训练,做到难易程度适中,本科毕业论文每人一题,不重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总体素质高,绝大部分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学生培养特色,读研就业情况

目前,本专业的硕士生招生数与本科生毕业班学生数的比例基本为1:1。有超过20%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免试推荐直读硕士,每年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升学率超过60%。毕业生可以到与光电子相关的高新技术公司,从事科学研究、开发、经营或技术管理,也可到国防、航天等科研院所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4%。

本专业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综合培养,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创新人才为目标;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鼓励交叉学习和进行本硕、硕博一贯制培养;以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优秀学生。以学生为本,不断调整和完善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体现了重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强化专业的特点,注重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30多年来,本专业培养了近1500多名本科学生、近千名硕士及博士生,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由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他们普遍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肯定。毕业生中有的已担任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

更多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