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其前身系始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校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中外闻名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教学科研、训练场馆、实验仪器设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图书馆藏书105万余册,并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和自建特色资源。
建校70年来,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和国际、国家级运动健将各100余人。
学校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休闲体育系、航空港校区10个本科人才培养单位及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处、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英语、旅游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休闲体育、舞蹈表演、舞蹈学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已建成国家、省、学校三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体系,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国家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建成四川省特色专业7个,3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多次承担国家体育总局、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发明;多次在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国家级、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奖。近年来,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05项,奥运攻关项目12项。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首批“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了90%以上,连续六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升,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已取得显著成绩。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近年来,学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金牌256枚、银牌203枚、铜牌178枚。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学校师生夺得女子帆板金牌1枚,艺术体操、女子曲棍球银牌3枚,女子划艇第4名和女子水球第5名的优异成绩。学校艺术体操队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2008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2009年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女子水球比赛2枚金牌;2010年获得亚运会女子水球金牌;2011年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艺术体操3枚金牌、女子水球1枚金牌;2012年四川省政府为学校参加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记二等功。
学校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学校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连续八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校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资质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学校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保加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学校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并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