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江泽民文选体会
2013-02-18来源:易贤网

学习《江泽民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应着力把握其理论体系,更应学习其创新精神。为此,我们从《文选》众多的创新性理论观点中撷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大创新用语,以此透视《文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历史方位:理解和把握整个《文选》思想脉络和理论观点的钥匙

党的历史方位是《文选》为概括我们党的执政条件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用语,是理解和把握整个《文选》思想脉络和理论观点的钥匙。尽管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概括最终完成于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文选》若干理论观点中形成时间相对较晚,但它却是支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石。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十六大报告对这一用语的深刻内涵作了准确概括:“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学习领会《文选》,对这个概括全面理解、深刻把握,至关紧要。

“三个代表”:《文选》中最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核心用语

“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同志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对我们党如何执政问题作出的集中回答,是《文选》中最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核心用语。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究竟应当如何执政?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党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我们党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与时俱进:《文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

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文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变化,我们党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三个代表”?江泽民同志的回答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党能否做到“三个代表”,进而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为此,必须适应实践的要求,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坚持“三个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先进性:不能仅从抽象的党的性质的角度去理解

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要概念。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但是,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执政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包括我们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重大失误,表现在,仅仅从抽象的党的性质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党的实际作用。江泽民同志的贡献在于,他强调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把它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这样一种崭新认识,凸现了党的先进性在整个党的建设中的主题位置,澄清了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的一系列模糊理解,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归宿

执政为民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崭新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归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执政为什么必须做到“三个代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我们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始终是全部奋斗的根本目的。党只有做到“三个代表”,才不会偏离这个根本目的。同时,只有做到“三个代表”,党才会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第一要务”:《文选》对发展在党的执政实践中的地位所作出的鲜明概括

“第一要务”是《文选》对发展在我们党的执政实践中的地位所作出的鲜明概括,突出强调了发展在执政党的执政实践中的关键位置。我们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做到“三个代表”,从中心任务的角度看,切入点在哪里?总结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富国强民都无从谈起。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为此,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的历史责任和执政使命。江泽民同志用简明的语言把它概括成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然,这个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政治发展和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江泽民同志深入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概念,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又在于解决经济体制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计划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在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两个先锋队”: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要求,着眼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十六大党章明确把“两个先锋队”作为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在新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对党的性质的概括作这样的调整,主要是因为,着眼于落实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要求,明确在党的性质中突出“两个先锋队”,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文选》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创新性概念之一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文选》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创新性概念之一,是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党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党在推进历史前进的进程中发挥实际作用。江泽民同志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突出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突出地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应对这种复杂情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对外开放要提高到新水平。诸如此类的重大举措,使得改革、发展和稳定协调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但是,新的问题又发生了。比如,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相联系,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了;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重重,能耗过大和生态恶化也日益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等等。

这一切,又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如何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正当我们党面临如此重大的挑战和考验的时候,党的干部队伍出现了整体性新老更替的局面,一大批“文化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如何培养既能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又能开拓前进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成为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泽民同志经过长期思考和调查研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政治家自觉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性锤炼,使得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能够薪火相传而不变色。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治国理政和治党兴国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致力于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实践,有着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

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这一重要思想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科学内涵,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形成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同时既努力纠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失误”,又不断从新的实践出发提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迎接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把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积极探索扶持、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三个面向”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到世界的大转折就是中国的大机遇,同时要提高承受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要分三步走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特别是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里列举的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问题的十二个重大观点,其基本要求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重大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告诉我们,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上面的回顾和综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思想一脉相承的,并直接从那里继承下来的。同时也不难理解,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我们只有这样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更好地在“共同思想基础”上,坚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也是这一重要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这一重要思想创造性提出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注意到这一重要思想研究和解决的重点是执政党建设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治党之策,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要围绕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十六大报告强调的三句话:“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十六大报告把这三句话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这一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之所在。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认真领会这个根本要求,全面掌握这一精神实质。应该认识到,这三句话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要求我们围绕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在与时俱进中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

为什么要如此突出党的先进性这一问题呢?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性质的集中体现。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重要论断已经作为党的性质的最新表述,写入我们的党章。这里提出的“两个先锋队”,既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又体现了执政党的特点和要求,对于我们在21世纪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和提高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还强调,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这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崭新命题,强调党的先进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靠我们通过“建设”来完善和实现。党中央在实践中,不仅部署了先进性教育活动,而且提出了要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问题,很有意义。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加强党的建设,在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学地分析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鲜明地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强调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既涉及到党的整体能力,又涉及到党员干部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执政经验,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处理党委与政权组织、执政党与参政党、党与群众以及党内各方面关系问题上,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达到新的水平,取得新的成效;要求我们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和谐社会和处理国际事务时,能够科学判断形势,正确处理矛盾,应对突发事件,无往而不胜。

我们注意到,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泽民同志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了这个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新思想。首先他强调工人阶级作为我们党的阶级基础,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一些工人群众工作岗位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工人阶级整体素质提高的,因此党的阶级基础在不断增强。其次,他强调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他们也是党的群众基础。正是根据这样的分析,他强调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特别是,江泽民同志认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党就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强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见解。根据这样一种新思路,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处理党内各种关系时,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并指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处理党与人民群众、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上,强调脱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党要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要持续地反对腐败,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此同时,党中央还对党的决策方式、干部队伍建设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要求,这一切对于我们从规律的认识上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作出了重大的新贡献,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理论。深入学习这一科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总之,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巩固和加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真组织好这次学习活动,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

更多信息请查看哲学范文网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