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严惩电影票房作假 让竞争“真”起来
2017-12-23来源:易贤网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电影票房从2003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57亿多元。然而,繁荣背后,各利益方为了给影片增加曝光率、排片量以拉升票房,幽灵场、偷票房、虚报票房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年3月1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不仅在电影创作和保护、艺人行为规范等方面立了“规矩”,还加大了对票房的监管和处罚。(12月13日 新华网)

票房是一部电影好坏的“晴雨表”,一部电影票房高,说明观众对其较为认可,才愿意花钱到电影院去观看。而票房不高,虽然并不意味着质量不好,但至少说明不“叫座”。可以说,很大程度上,票房是检验一部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尺。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票房也成为了某些电影制片方的谋利工具,通过“票房作假”来获取利益。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严惩“票房作假”成为了一种常态,让票房竞争“真”起来了。

对于制片方而言,票房作假好处多多。其一,可以制造话题增加曝光,影响舆论倾向,试想一下,如果一部电影上映,网络上充斥着“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亿”的新闻,观众心里肯定有去电影院的冲动;其二,很多制片方通过上映前三天的刷票房行为,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让新闻有内容可写,甚至雇佣一些水军在各处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上发帖发软文,提高影响力,从而让后续排片率更高。其三,刷票房与电影背后的资本运作一脉相承,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大都是千万级别、上亿级别的,背后都有资本注入,投资者为了获取回报,通过票房作假来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延长资本背后的利益链条。

实际上,“票房作假”对于投资者而言,好处多多。然而,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却容易因为票房作假而陷入消费陷阱,花钱去看了烂片的情况不胜枚举。同时,对于整个电影市场而言,也是不利的,如果投资方仅仅通过“票房作假”就可以获取利益,那就不会在制作过程中投入过多精力,更不会把更多的钱用于前期拍摄、制作中,而是花在了后期炒作上,这样出来的电影质量可想而知。

严惩“票房作假”让竞争“真”起来。对于电影市场来讲,只有票房的“晴雨表”真正发挥作用,让“票房作假”没有生存空间,从而让大家把票房竞争转化为影片质量竞争,才能够让整个电影市场回归良性循环。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