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家访演讲稿
2017-08-23来源:易贤网

最近我读了孙维刚老师的《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通过学习我曾多次想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好自己工作?虽然也思考很长时间,但也还是没有能理出一些头绪,下面就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工作和读完着本书后的一些琐碎想法简单谈谈。

第一,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做到身正为范。在这方面孙老师给我没做了最好的榜样,他从教40年兢兢业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1991年得知自己痪有癌症到XX年去世,这XX年间他的付出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也正是他的这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给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孙维刚老师最大的成功是德育的成功。在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眼里,德育是虚的,与智育关系不大,甚至认为搞德育工作会耽误学生的学习,但孙维刚老师则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德育永远第一”。他要求学生以及他们各自的家长:“做学问,先做人”。他自己也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班主任工作,而不是教好数学课。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他废寝忘食、花费心血,放弃休息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抓好班规和家长会。“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作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这既是孙维刚老师的建班原则,也是他的育人原则,更是他的做人原则,正是他的言行和对孩子的真诚感染了学生,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造就了教育界的神奇。

因此,面对越来越难管理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的抱怨、叫屈,而应象孙老师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去感化学生,因为真正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一份感恩的情怀、一道崇高的信念、一份不灭的追求。这是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是对教师职业的负责,是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的最真实体现。因为真正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一份感恩的情怀、一道崇高的信念、一份不灭的追求。

第二,要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长久以来,我认为自己的‘一桶水’足够拿出‘一碗水’来给学生,便不思进取,学习处于停滞状态。我整天为生存而奔波,为琐事而烦恼,除下教书,就是吃饭、睡觉。说到学习就以太忙为推辞。一个人如果连学习的时间都没有了,那么它离什么都没有了的时候也不远了。所以,教师不能仅仅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他还应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己成为一支永远燃烧的火把。

第三,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 我曾多次因学生学生不好或其他一些小事而发脾气,有时发完脾气感觉自己有点过分,但很快又会自己安慰自己:我是为他们好才这样的为了他们的父母,为了他们的前途,我这样也是应该的。可真实的原因也许是宣泄自己的压抑、不满;也许想惩一儆百而求以后工作简单;也许是给点刺激以期学生灵魂之颤抖,在内心世界把师生关系定义为君臣关系或家长制下的父子关系,学习了孙维刚事迹后我不由的觉得这一切对学生多么不公。正如王校长所说:每一个孩子对家长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希望。我们拿着人们的钱,又有什么理由不把他们的孩子教好呢?

第四,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孙老师提出“要通过知识的教学,不断发展孩子的智力素质,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在他看来,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那么,他如何造提高学生的能力呢。他从三个方面着手:一从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即掌握和运用知识本质的联系,掌握内在规律性,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更看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即掌握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及探索联系的方法,并在教学中适时地讲授哲学知识;三是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勤于思考,而我们只是在一味地埋怨学生的智力低,而没有从孩子自身的角度来考虑。要重视发展孩子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他的知识都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他的学校、老师在他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这就是说,真正的成果,是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能力,更是能力之上的智力素质。

学习孙老师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构建和-谐课堂,其实我们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时也能深深体会和-谐课堂带来得高效率,视学生为朋友,视学生为伙伴。老师和学生,只有年龄上的差异,没有地位上的级别。这样的课堂,学生情为所动,教师情为所开。从形式上看,师生不经意间快乐的畅游于知识的海洋。学生的学习是潜意识的,自觉的,主动的,快乐的,高效的。其实我们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时也能深深体会到这种和-谐课堂的气氛,有时我们走进教室根本分不出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只见他们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无拘无束,平等和-谐,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怎能不乐意学习,效率又怎能不高呢。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