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招生园林专业介绍
2017-07-13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开设园林专业最早的高校之一。风景园林学科于1995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园林学重点学科,2001年设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硕士点,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办确定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首批培养单位;2011年设立“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同年实现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平行招生。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年建立“全国首批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基地”。

此外,基于风景园林学的多学科交叉特点,自2005年起,风景园林学科先后与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生物技术专业共建生态学和园艺学一级博士点、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2015年底在学校建筑学科群设立“乡村发展与设计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分别在“城市生态与景观规划”、“观赏园艺”等方向招收培养博士生。

研究领域

本学科下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城市生态与修复和乡村发展与规划5个研究方向;拥有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园林花卉繁育、园林生态与工程、芳香植物栽培与功效研发、园林数字化分析等5个实验平台;4个省部级基地:上海城市植物资源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资源植物基因功能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实验室;3个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花卉研究中心、芳香植物研究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战略规划中心。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专业实践课与个性化教育课4大教学板块,以知识贡献、能力贡献和素质贡献综合分配教学结构内容。通识教育课包含英语、政治、体育、人文、社科、工程技术类等通识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以设计初步、色彩、素描、三大构成、设计思维、风景园林快速表现、模型设计、园林建筑构造、景观艺术、园林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生态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与地被应用、园林植物配置、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园林材料、遗传学、育种学以及专业实验课为主;专业实践课包括黄山写生、苏州-杭州-天目山专业综合实习、农耀计划、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等教学计划与科研项目。

评估排名

本学科在2007年教育部第二轮本科专业评估全国综合排名第四。

优秀师资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农科”的办学目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结构优化。经过十几年的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15人,女教师及45岁以下骨干教师分别约占师资总人数的50%,具有博士学位和1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分别有31人和23人,形成了一个以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基础教学(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技术推广型的“三位一体”教学研究团队,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专业特色

建立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生农医药大平台”与“创意设计学科平台”建设,广招一流生源,分别采用“1+3”和“1+1.25”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培养强化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2015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通过“农耀计划”和“园林学生创新基金”等途径,鼓励 50 余人次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并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园冶杯”国际风景园林竞赛、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等奖项。

专业优势

我校风景园林学与园艺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建筑学等学科紧密交叉,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日渐呈现出“类型多、覆盖广、复合型”等优势和特点,拥有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的农林教育实践教学基地——400余亩浦江绿谷校外教学实践基地、40余亩上海市实验教学工程训练中心、全国首批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学实践基地、100余亩的校内园林植物标本园;独立的2000平方米的美术、模型、制图、园林材料与工程、景观数字化模拟等教学实验室。与校外企业共建的上海辰山植物园实践教学基地、上房园艺花卉种质资源基地、上海园林集团风景园林联合工程技术中心、苏州香满庭芳产业转化基地、黄山美术写生基地等。

注重国际交流,近年先后与康奈尔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暑期联合设计营”4期。面向国际留学生开设暑期学校项目,开设国家课程“中国园林研究”和中德暑期联合设计营,传播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特征、艺术特点、类型、流派及传承方式,探索芳香植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秘密,传播中国园林的生态智慧;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城市.建筑.环境学院联合举办“暑期联合设计营”,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和低影响开发理论的上海及柏林生态社团社区规划设计进行联合设计和科研合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科研成就

依托一流的科研条件,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大都市的特色需求,科研团队就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城市生态修复、园林植物资源与利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2012~2015年,学科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纵向及横向课题(含规划设计项目)1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和“863”计划子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项、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资助经费累计10392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9265万元),人均课题经费297万元。

近四年在国内外专业主流期刊中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约66篇,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园林史、康复支持性景观营建、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球根花卉繁育、城市生态修复、乡村发展与农业休闲规划、古典园林与建筑设计等方面。其中,被SCI及EI检索的文章数量占论文总量的70%,影响因子高于2.0的论文数量占总量的37%,其中影响因子高于3.0的论文数量占了2/3。

基于校内外丰富的研究平台(中心)资源,坚持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向,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将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特色植物研究与都市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在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风景园林社会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智库作用。4年期间,编制地方或行业标准4套、发展规划12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办相关国际学术会议3次;利用基因编辑和重组技术获得了百合花色、百子莲矮化转基因植株,通过杂交和自然选优自主培育风信子、小苍兰、郁金香、坪用草新品种25个,并在长三角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转化及项目应用的专利10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CAIA科学技术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华夏建设科技奖、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规划研究奖等奖项;国家建设部和上海市优秀设计奖 7 项。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