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申论: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
2017-05-13来源:易贤网

韩非子有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律历来是治国理政的良器。在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了,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因此,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当中,也要将各项事项纳入法治轨道,真正让法治思维融入到城市的肌理和血脉。

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渠道。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之初为了树立法令的公信力,通过城门立木来赢得百姓信任,从而达到令出则必行的效果,也为接下来变法成功奠定了良好的信任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日益提高,而对于法治的依赖性则越来越强。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了,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而言,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所以法治为行政权限划定了底线,划定了边界。从行政审批改革,到三张清单问世,都反映了政府在将各项事项纳入法治轨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以政府的透明度换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是提升文明程度的不二法门。从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引发了全国热议,到“奔驰大叔”先拍照取证,再将倒地女子扶起,近几年来,救助他人之后反被诬告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到底是选择热心救助他人,还是冷漠地保护自己,很多人都举棋不定,犹豫不前。面对这种情况,深圳率先出台了相关规定,旨在通过立法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弘扬助人为乐的正能量,规定全部条文仅十条,不足七百字,却是国内首部保护救助人行为的专门立法,被网友频频点赞,称其为“好人法”。可见,在加强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仅靠道德约束的力量还是不足的,需要法治的刚性和强制予以保障。

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是保障人权的关键要义。自由和权利是现代法治的诉求起点,也是终极目标。但是,社会当中依然存在了很多蔑视人权,以公权压制私权的乱象,这与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在2013年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坚持疑罪从无原则,特别是司法机关不能碍于舆论炒作或现实破案等压力做出违反法律规定的裁判或决定,不能片面追求破案率、定罪率等指标,而忽视了被告人权益的保障。这不仅是司法审判的进步,更是我们对人权理念的回归与尊重。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也就是在城市工作当中将法治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从而以法治城市的建设带动法治社会的确立,为新一轮改革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