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广州教育学院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学校于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近年来,广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秉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及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5个专业学位点共27个领域(方向)。
学校拥有一支强大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队伍拥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市优秀专家28人,珠江学者2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3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43人。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广州大学研究生教育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招生人数和领域简介
我校工程硕士共有七个招生领域,分别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电子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今年拟招生360名。
1、建筑与土木工程
该领域主要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BIM、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五个方向。依托的是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结构工程等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学专业为国家一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1)土木工程方向。现有指导教师58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33人。近5年来,本学科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特点,积极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大工程纵、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研究经费超过80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3本。本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抗震中心和结构实验室,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东省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实验室”。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方向。现有指导教师1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名,博士学位者7名。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实验室”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以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总科研经费400余万元。获省、厅级教学、科技成果奖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8部。
(3)给水排水工程。现有指导教师11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学位者6人。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实验室》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有深圳水务集团公司等校外基地6个。学科所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近年来,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现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等项目16项。
(4)BIM。BIM工程硕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在职进修BIM方向专业知识和提高BIM项目管理和实施及工程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主要面向全省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BIM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5)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方向。现有校内外指导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导师中获博士学位7人。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总科研经费1420余万元。获省、厅级教学、科技成果奖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5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0部。现有建筑数字化技术实验室、城市信息处理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及城市设计研究所、岭南建筑研究所教学科研机构等;校外基地有香港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机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高教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等。
2、项目管理
该领域依托的是广州大学商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筑学等相关本科专业。本领域有3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抗震工程及应用技术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培育实验室、建筑节能实验室是省重点实验室、市政公用工程实验室是广州市重点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室是广州市和广州大学示范实验室。
本领域有51位专职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广东省“千百十”省级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各类专业注册工程师31人,建设工程和设备采购评标专家10人,广州市标准化专家2人。行业协会(学会)副会长及常务理事8人。
近年来本领域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8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40余项,总经费达800多万元,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800篇。
3、电子与通信工程
该领域主要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等三个方向。依托的是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工程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本科专业。拥有广东中南声像灯光工程研究院、广州大学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等3个研究机构。
本领域重点研究内容集中在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中的移动通信新技术、无线多输入-多输出、协作分集、感知无线电、无线资源调度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电路与系统方向中的数字图像和医学信号处理,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的语音信号处理与通信声学、音效处理与音视频工程、DSP开发以及电声器件应用与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方向的WSN应用设计、自组织网络协议和物联网应用设计,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方向的智能化网络化控制技术、新能源关键技术等方面。
现有无线与网络通信、DSP与嵌入式系统、多媒体与数字电视、现代声像与灯光技术等专业实验室19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工实验中心1个,实验用房面积达633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2390余万元。其中现代声像与灯光技术实验室由45家企业以捐赠形式投入设备和建筑声学装修总值近1000万元建成。
本领域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0余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10余人,博士1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重点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
近年来,该领域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7项,横向课题100余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内外8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承担了企业各类科技项目和工程项目100余个。
4、机械工程
该领域依托的是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学科是广州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已申报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并成为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设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工业工程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机械工程CDIO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广州市教学团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机械故障诊断、测试技术、工业设计与逆向工程、现代控制技术、机器人等实验室,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广州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实验平台建设项目,实验用房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拥有立式加工中心、六自由度机器人、快速成型机、三维扫描仪、注塑机、动态信号数据采集试验台、多通道数据采集单元等一批先进的科研教学设备,设备总值达1539多万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在项目工程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方面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本领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大多数教师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目前,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20余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
近年来,本领域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产学研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技攻关等各类纵向项目40余项,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获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100多篇,申请专利20余件(发明专利10余件)。学院每年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海外大学与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5、工业设计工程
该领域主要有工业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两个方向;依托的是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拥有美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硕士点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为省级特色专业,是中国和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单位。工业设计本科教育1988年开办,现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是广东省开办工业设计教育最早的高校之一。除了本科教育,已有工业设计方向学术型研究生。该专业已建立较强的实习基地,拥有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建立校外实践基地9个和多个校内实验室,实验室占地4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总额1000多万元。近年来,本学科新增国家、省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3项,校级特色专业1项。校级精品课程1门,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32篇(部),专利多项。
工业设计方向现有教师队伍11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人,副高职称的教师6人,中级职称的教师2人,博士1人。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具有“专家型(科研能力)、教学型(教学能力)、产学研型(实践能力)”“三型”素质的专职教师,多年来与广东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成果推广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广东省工业设计城、美的、永华、TCL、东菱、东鹏、德高、达洋、芬尼克兹等企业提供各种工业设计技术服务,设计产品数百件,并均已投产,产生效益。
室内与环境设计方向现有教师队伍12人,正高职称教师2人,副高职称的教师7人,中级职称的教师3人。与校外相关企业设计和管理人员兼职构成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作品,例如,为“金逸院线”旗下的七十多家电影院提供环境艺术设计,为“钻汇广场”、“丽柏广场”等提供商业空间设计,为耀华饮食集团、侨美饮食集团等提供了大量的餐饮空间设计服务。成为该专业实习基地的思哲设计院,不单完成企业集团委托的众多大型项目,还完成了政府安排的多个重点项目,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荔湾、越秀、白云、海珠区人民政府,以及东涌镇人民政府、增城派潭镇人民政府、佛山市人民政府等政府机关提供各种旧城改造的设计服务,同时还为数百家企业提供各种室内设计服务。
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在教学上将逐步走“企业课题进课程、设计实战教学、企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由‘课程制’逐步向‘课题制’转业的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及“真题真做、真题陪做、虚题体验”的教学策略。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特色,采取以校内实验室与校外稳定实践基地资源库结合的方式,提供广泛的实践教学实习平台。
工业设计工程硕士教学注重与政府、企业、公司项目的专题设计研究,注重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转化,使研究生人才培养更符合广东经济发展的需要。本学科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广东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走在了业界前列。
6、化学工程
该领域依托的是广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拥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机化学和化学工艺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化学、化工、食品三个本科专业。1986年开设的精细化工专业是国内开设同类专业最早的高校之一。自从开设化工专业以来,就注重专业特色的发展,结合广东化工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节能环保的水性涂料合成与应用、微波强化的天然有机物提取分离新技术、精细功能材料清洁合成等稳定和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学科建设加强与化学工程专业发展的平台与基地建设,已建成了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化学工艺重点学科、广州市氢能与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本领域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省劳动模范1人、国家“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省级1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
本领域承担国家、省市及各类横向项目等20多项,研究经费600多万元。学院先后与广东汇香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柴油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广州赫尔普化工有限公司、深圳市汉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东莞市柏百顺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等30多家厂矿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
7、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领域的依托单位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院科研设备齐全,实验室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拥有高精度能谱辐射探测仪以及气-质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
本领域有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互相结合的学科队伍,在环境工程领域已有较长时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与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6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5人;22人具有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对象6人,广州市优秀专家3人。自2001年以来,已培养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学生600余人。
近年来,本领域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973项目专题、教育部重点项目、粤港招标重点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60余项,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环保科技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通过近十年积累,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等学科方向。
三、报考条件和招生对象
1、2009年7月31日前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不受毕业年限限制);
2、2008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四、报名、考试、录取和入学时间表
时间 | 事项 | 说明 |
6月25日至7月10日 | 网上报名 | 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进行。 |
7月13日-16日 | 现场确认 | 在①广州市解放北路桂花岗东1号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南区综合楼二楼大厅或 ②广州市五山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文体活动中心或③深圳市南海大道深圳大学老西南餐厅2楼。考生本人需带有效身份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学历和学位证书、网报编号到现场报名点照相、缴纳报名考试费。 |
10月17日后 | 打印准考证 | 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打印。 |
10月28日 | 初试 | “GCT”主要测试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基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外语(英语)运用能力(不考听力、写作)。考试总计3个小时,满分400分。 |
12月中下旬 | 复试 | “专业课”考试。“专业课”由学校命题和阅卷,时间为2个小时,满分为100分; |
12月中下旬 | 资格审查 | 网上下载的本人《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中“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意见”栏加盖公章后交所报考的学院。 |
2013年1月 | 录取 | 根据考生的“GCT”成绩和第二阶段考试结果及资格审查情况,由我校自主确定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 |
2013年4月 | 入学 | 培养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集中授课。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五年。学费每年10000元,共计3万元(BIM方向学费总额为35000元)。 |
五、咨询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662322588、39366238
联系人:俞老师、邓老师
联系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研究生处
邮政编码:510006
网址:http://portal.gzhu.edu.cn/web/yj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