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大纲(地理学)
2017-03-15来源:贵州师范大学网

一、考查目标

硕士入学考试复试科目《地理学》的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开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归纳总结50分;综合分析能力30分;知识运用2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三、考查范围

自然地理部分

(一)绪论

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的概念和区别;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规律、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岁差、章动和极移;地理坐标的定义;地球的圈层构造及特征;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三)地壳

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与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岩石的定义,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岩浆岩的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变质作用类型;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的定义、最常见的四种类型地质构造;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的概念和理论;火山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地貌;地震的概念、分类及地震带;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地壳演化简史。

(四)大气和气候

大气组成的成分、水汽、固、液体杂质及相关概念等,大气各成分间的比率随高度和时间而变化的特征;大气的结构,大气分层及各层次的特征;太阳辐射、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气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大气湿度的概念,湿度的变化与分布;大气水分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凝结和凝结条件;水汽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降水的形成、类型,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大气运动的概念,作用于空气的力及相关定义、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及局地环流的特性及其运动;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气团和锋面、气旋、反气旋的生成、发展、结构和天气以及相关概念;气候的概念,气候系统的组成及特性;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低、中、高纬度及高地气候型的气候变化特性;气候变化简史,地质时期和现代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因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五)海洋和陆地水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及其类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大洋水团及其环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以及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预测;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河流水情要素,流速、流量的定义;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径流的变化特点以及特征径流;河流补给的形式、补给的特点,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河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我国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的成因、类型、水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湖水的性质;沼泽的成因、水文特征以及分类;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动态和运动,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其变化规律;成冰作用过程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地貌

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类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壳的基本特征、类型及其分布;块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崩落与崩塌、滑落和蠕动有关的重力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流水作用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准平原与山麓面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性与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点;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特征;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风沙作用的形式,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海岸带的组成、结构,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单元的特点,海岸的分类以及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物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七)土壤圈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的特征,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土壤的分类、分布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特征;各种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土壤资源的概念及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概念,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的基本特性;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的概念、种类组成、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特性、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的动态、群落的分类;生态系统的概念、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生态农业;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意义。

(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基本特征、形成背景及本质含义;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自然区划的概念、原则、方法及等级系统;土地的含义与土地的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的概念、对象、原则与方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人文地理部分

(一)绪论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发展简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及体系。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回顾。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的特征以及人地矛盾内涵和人地系统结构的演变和调控

(三)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工业部门结构演变。工业布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工业经济的区别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人口产业结构、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素质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移动的原因及后果。

(五)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城市。城市的概念划分;城市化原理、机制、发展和类型;城市职能和规模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和空间分布体系。村落。村落的产生与发展、村落与环境的关系、村落类型、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地域类型。

(六)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文化与文化系统的概念、文化属性与分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及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地域文化子结构。文化的扩散类型、特点和文化区的概念。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概念、特征和构成;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塑造地理景观。文化的空间观念、文化的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

(七)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休闲活动与地理环境。休闲与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类型,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方法、内容及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八)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政治活动概述。政治活动的地域体系,国家,主权及其制度,国家实力的概念。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领土、自然资源条件与政治活动的关系。文化与政治。语言、民族、民族主义、宗教、科技对政治活动的影响。国际冲突的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冷战后和当前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的特征及形成原因,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背景及对策。

(九)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正确的自然资源观。世界资源问题。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和表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护原理,生态经济学系统原理,市场经济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的措施和对策。

(十)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人类的环境观。三大环境观的理论及提出的时代背景和评价。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主要的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原因。人类环境协调。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加强立法。

(十一)区域发展与协调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区域的时空完备性和区域共同体。区域发展与演变。区域发展、演变的基本问题,区域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演变阶段及类型。区域协调。区域发展中的人口、资源和规模问题。区域协调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

四、样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

2、生态农业

二、简答题:

1、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世界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

三、论述题:

1、试论马克耶夫归纳出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

2、试论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

参考书目:

1.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慧琳,郑冬子.《人文地理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3.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