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地进行高考文言文复习
2016-12-07来源:易贤网

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习惯,自然复习方式也不能强求

一律,从教学实践看,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有熟练地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

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

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

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

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

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

,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

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

二是倒啖甘蔗法。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

的方法。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

: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

法印证。

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个题,近年来的考点一般都是信息筛选和文意把握,前者设问点

定在把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

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等。如2001年《田单列传》,考了能表现田单“兵不

厌诈”手段的问题;2000年考了能说明胡质父子“清慎”的问题;1999年考了苏琼善于“处事”的问题;

1998年考了郭永刚直抗上的问题等等。而最后一个题目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选

肢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

意的“提示”,把读过原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

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

2.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

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

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如1990年第15题,“上车弗谢而去”中的“谢”,有以下几个义项:A.急

欲 B告诉 C.感谢 D.告辞,不联系语境就弄不清是“谁上车”,“谢”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

,知道“上车”的是田单,因另一个人鲁仲子跟他说了他不喜欢听的话,于是他生气而去,所以这里的“

谢”是“告辞”的意思。又如1992年第12题的“除”,1993年第12题的“勤”等都是结合语境考一词多义

。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面逐渐扩大,由考一个词扩展到考几个词,如2000年、2001年的第11题,就分

别考了“省、审、樵、信”和“拔、附、乘、北”几个实词。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必须结合语境。

至于文意整体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离不开原文,离不开语境。

3.认真细致地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如前所述,2002年翻译文言句子将在第Ⅱ卷单独

设题,文言文翻译的三字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当然是

应追求的目标,但这毕竟是对专业翻译的要求。作为高考,应特别注意一个“信”字,即以直译为主,按

照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只有难以直译或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

酌情采用意译(只翻译原文基本意思,不拘于原文词句特点)。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

语。因为,文言文翻译测试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如果重点实、虚词或

活用的词语译不出,当然句意的表达要受到损害,这自然要影响得分。如1997年第16题,理解“徒流及死

,具有等差”一句,就必须注意辨析“徒、流、等、差”等词是否译出,否则就没法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要灵活运用“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

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翻译效率。

4.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题目,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更重要的

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文细加分析,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原

文一一对照,方可保证没有疏漏。例如,1998年高考第22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项。其

他三项BCD都没失误,只有A项“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原文实际是在李若水“

章再上”,而后“乃止”的,并非当即接受他的意见。这一题目的设计,若不细致推究,必然会做出错误

判断。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