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怎么也能做到省力省钱省时省心
2016-09-05来源:易贤网

全面掌握信息,轻松考研

有人说考研是个“力气活儿”,说的没错,考研是对一个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想做一个轻松的考研族,把考研压力减到小,首要要做的就是全面掌握各种考试信息。

1.积极与报考院校建立联系。与报考院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对于一名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如果报考院校有认识的熟人,他们会在很多方面帮助你,从而省去备考过程中的许多麻烦。你可以围绕报考的学校、专业、导师、招生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向他们进行详细的咨询。并且,历年专业课真题、参考用书、专业课笔记等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他们很方便地得到。

方法一:投奔亲朋。在充分考虑自己意愿的基础上,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尽量选择一个有同学或朋友就读的高校。

方法二:请人引荐。假如报考院校没有认识的人,可以通过老师、朋友、亲戚等介绍熟人给自己。

方法三:毛遂自荐。可以通过自我推荐的方式和你报考专业的导师或在读研究生结识。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在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任何你想得到的信息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特别是报考院校的学校概况、专业设置、招生简章、招生目录、参考用书、历年招生录取情况、导师研究方向,等等。一切与研究生考试息息相关的信息,在网络上都应有尽有。所以,在学习之余,要经常浏览相关网页,关注各种新的考研动态和全面的考研信息。

方法一:登录报考院校网站。有关该院校的基本情况和报考专业的所有信息可以一网打尽。

方法二:浏览考研相关网站。网站上有很多考研信息和考研资料。特别是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站。

方法三:加入报考院校的考研群:群里会有很多热心的本校“土著”主动帮助你这个“外来人”,他们会为你提供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资料或信息,在考研群里报考同一院校的考生们能够交流考研经验、交换考研信息、互相鼓励。

攻略二:掌握实用原则,降低开支

除了需要加倍付出体力、脑力之外,考研也是对广大考生财力的一场大考验。因此,在考研过程中如何省钱,历来是大多数考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把考研的开支减少到低,这就需要同学们学会做一个“精打细算”的人。

1.学习资料的选择。在备考过程中,购买专业课用书和各种辅导材料,是每个考生都必不可少的开销。不管你是哪类考生,报考什么院校,购买指定书目和辅导材料,都是考研的首要支出。考研复习所需的学习资料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专业课资料和公共课资料。众所周知,一般高校都会在招生简章后面附上招考各专业的指定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从几本到十几本、几十本不等。此外,很多考研族为了更好地复习,还需要购买一些课程的辅导用书、考试大纲、模拟试卷、历年真题以及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随意到高校周围的书店走一走,你都会发现各个书店都有考研专柜,上面摆满了五花八门的辅导用书,这些辅导书的定价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如果把各门课程的辅导资料都购入囊中,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对于尚无经济能力的考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掌握正确的省钱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方法一:资源回收。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一是指定的参考书可以借用师兄师姐的旧书或是托朋友在报考院校里购买旧书;二是经常光顾图书馆,在那里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

方法二:团体购买。如果是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辅导资料,可以采用“团购”的方式来购买,团购一般都可以享受比较低的折扣优惠。

方法三:网上购书。据往常经验,网上购书一般比到书店直接购买价格上要便宜一些,如在当当网上购买,一般都会有很多折扣。另外,某些院校历年专业课真题或公共课的模拟试题,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到。

2.考研辅导班的选择。每到考研复习的时候,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宣传广告就会铺天盖地。各种通过考研辅导班获得成功的案例以及蛊惑人心的广告宣传,吸引着每一位想要取得考研成功的人。然而,辅导班的教学质量和培训费用让很多考生举棋不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可以通过往届考生的口碑了解,高额的培训费用却无法回避。因此,笔者建议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选择辅导班,切忌盲目跟风。

方法一:拒绝跟风,谢绝辅导班。考研并非一定要报考辅导班,如果你准备考研时间比较充裕,各门功课的底子掌握得比较扎实,那么你完全可以不用参加辅导班,而且,不参加辅导班你将会有更多的时间由自己支配,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不同的科目复习中,这样既省钱又省时,岂不是两全其美?

方法二:适当补缺,理性选择报班。有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基础掌握得不够扎实,自己复习又缺乏头绪,这时如果选择一个合适的辅导班,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讲解和总结将会指点你更好地复习,提高自己复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节省你复习的时间。

方法三:资源共享,节省辅导班费用。和自己身边的同学分别报不同科目的辅导班或者是同一辅导班的不同阶段,相互交流学习所得,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报班的费用,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广告词:花一个班的钱,补几个班的学习效果。

攻略三:合理安排时间,争分夺秒

每年研究生考试结束之后,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如果再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我一定能够考上研究生。”但是,时间一去不复返,在考试结束之后后悔和抱怨没有珍惜时间,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同学们在复习准备的时候一定要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笔者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方法三:定期考核。定期对自己复习情况进行考察,灵活运用笔试、背诵等多种形式。

2.分配好各门课程的复习时间。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同学们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每天的学习,使时间得到佳利用。一般来说上午的头脑清醒、状态良好,有利于背诵记忆。除去午休时间,下午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并且下午人的精神状态会相对低落。晚上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和较好的大脑记忆状态,将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据科学证明,晚上特别是九点左右是一个人记忆力好的时刻,演员们往往利用这段时间来记忆台词。因此,只要掌握了一天当中每个时段的自然规律,再结合个人的生活学习习惯分配好时间,就能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到佳利用。

方法一:按习惯分配。根据个人生活学习习惯,把专业课和公共课分别安排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比如:把英语复习安排在上午,练习听力、培养语感,做英语试题;把政治安排在下午,政治的掌握相对来说利用的时间较少;把专业课安排在晚上,利用佳时间来理解和记忆。

方法二:按学习进度分配。考生可以根据个人成绩安排学习,把复习时间向比较欠缺的科目上倾斜,有计划地重点复习某一课程。

方法三:交叉分配。在各门课程学习之间可以相互穿插别的科目的学习,因为长时间接受一种知识信息,容易使大脑产生疲劳。另外,也可以把一周每一天的同一时段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

攻略四:解除后顾之忧,事事省心

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省力、省钱、省时,也就基本上做到了省心。但要真正做到省心,除了做到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去做好以下几点:

1.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一个人能够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件事,重要的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你是一个音乐家,就不要羡慕画家的妙笔生花;如果你是一条游鱼,就不要羡慕海鸟的展翅高翔。同样,在考研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至关重要。选择报考院校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尽量选择一个经过努力就可以考得上的学校,这样才能够以一种必胜的心态积极备考。

方法一:自我测评。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专业课、公共课(特别是英语)学习水平确定适合自己的院校。

方法二:集思广益。广泛采纳老师、家长、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

方法三:比较选择。选择几个感兴趣的院校,然后比较它们的专业优势、考试要求、历年录取情况等等,选择自己有把握的学校。

2.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与友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一个人只有身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件事情当中去;遇到困难时,才能得到援助之手,不被困难压倒。考研作为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考验”,肯定会给每一位考生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缓解考研带来的心理压力,摆脱各种烦恼,静下心来,全力备考。

方法一:和自己愉悦相处。用轻松、愉快的态度与自己相处,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使周围的人和自已一样生活在快乐之中。

方法二:与人沟通。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多与老师、家长、同学交流情感,和他们一起分担痛苦,分享快乐。

方法二:与人为善。用真诚友善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你解决后顾之忧。

每一个经历过考研备考并终踏入考场的人都会明白坚持这两个字背后的含义,焦虑、紧张、恐惧、压抑,这些负面的情绪都会在你结束考试走出考场的那一瞬间烟消云散。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