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单招入学考试大纲
2016-03-12来源: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

二、考试形式:闭卷考试,笔试

三、考试时间:150分钟

四、试卷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语文考试大纲

所占分值:90分

本考试大纲在考查考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重在测试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内容范围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等方面,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测试为重点。

一、考核目标要求

语文考试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应用(包括评价、探究和实践)、写作五种能力。

1.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2.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3.分析:指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4.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包括评价、探究和实践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为基础,在阅读和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二、考试内容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1.识记常用汉字的音、形、义

2.正确使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和色彩

3.辨析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和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常见语病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辨析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等常见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6.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7.掌握本大纲所列篇目的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二)现代文阅读

1.整体感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梳理结构,概括要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和选文主旨

3.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4.辨析文体,赏析选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艺术

(三)文言文阅读

1.了解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本大纲所列文言文篇目中重要语句的句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写作

文体写作:能根据写作目的和文体要求,独立写出完整的文章。

掌握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写出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表达贴切,语句通顺。

字迹清楚,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卷面整洁。

重点篇目

古代汉语:

1前赤壁赋 苏轼

2廉颇蔺相如列传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师说

5劝学

6寡人之于国

散文,议论文,小说:

荷塘月色

2雨中登泰山

3天山景物记

4内蒙访古

5拿来主义

6药

7 项链

8装在套子里的人

9林黛玉进贾府

10 记念刘和珍君

三、试卷结构

1.试题难度比例

试题易中难比例为7﹕2﹕1。容易题占70%,中难题占20%,稍难题占10%。全卷难度控制在所0. 75~0.80之间

2.题型分值

客观题: 50分 , 主观题 :40分

3.内容分值

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50分,写作 :40分

第二部分 数学考试大纲

所占分值:30分

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模块必修课程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2.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3.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简捷的运算途径。

2.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

3. 抽象概括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抽象、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模型求解。

4.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作出分析并予以解决。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集合

1. 理解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能灵活地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具体集合。

3. 掌握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能分清子集与真子集的联系与区别,分清集合间的三种关系和对应的符号;能准确应用“元素与集合关系”和“集合与集合关系”符号。

4. 掌握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能熟练地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并会借助数轴进行不等式求解的集合运算。

5. 理解充要条件,能正确区分一些简单的“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实例。

(二)不等式

1. 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会根据不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掌握区间的基本概念,能熟练写出九种区间所表示的集合意义,能直接应用区间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能将不等式的解集用区间形式表示。

3. 掌握利用二次函数图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写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4. 掌握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会解简单的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三)函数

1.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和值域。

2.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会根据题意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列出函数的表格,能通过描点法作出函数图像。

3. 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能根据函数图像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和单调区间;理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能根据定义和图像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4. 理解函数的简单应用,并能用数学建模的观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了解实数指数幂,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能对根式形式和分数指数幂形式进行熟练转化,能熟练运用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计算和化简式子。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从简单函数中辨别出幂函数。

3.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能根据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单调性)。

4. 理解对数的概念并能区别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掌握对数的性质,能运用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5. 掌握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记住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并能在简化运算中应用。

6. 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能举出简单的对数函数例子,会描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7. 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应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题。

(五)三角函数

1.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能陈述正角、负角、零角的规定,对所给角能判断它是象限角还是界限角,能根据终边相同角的定义写出终边相同角的集合和规定范围内的角。

2. 理解弧度制概念, 能熟练地进行角度和弧度的换算。

3. 理解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会根据概念理解这三种函数的定义域,判别各象限角的三角函数值(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正负;会求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

4.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并会利用这些关系式对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式进行计算、化简、证明。

5. 了解诱导公式,并会应用这三类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化简或证明。

6. 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写出正弦函数的性质。

7. 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六)数列

1. 了解数列的概念,发现数列的变化规律,并写出通项公式。

2.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会利用已知公式中的三个量求第四个量的计算。

3.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会利用已知公式中的三个量求第四个量的计算。

4. 理解数列实际应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0分,共2题,每题5分;第二部分为解答题20分,共2题,每题10分。

选择题为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

第三部分英语考试大纲

所占分值:30分

一、 选择填空 20题 (20分)

本题包含:一些简单的初中阶段词汇用法、句法结构、词性等

(一)词汇:

1.各类词汇的认读、拼写、运用

2.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运用

3.词形的变化。名词复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

(二)语法:

1. 名词的词义和基本用法,名词的单数和复数及所有格

2.冠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基本语法功能

3.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常见八种时态的构成和基本用法)

4.常见介词及其短语的用法

5.主谓一致的原则及基本用法

二、 阅读理解:5题 (10分)

本部分主要测试考生从书面文字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包含一篇100-200左右单词的短文,主要通过阅读理解后选择正确答案,

1.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掌握文章中的事实和主要情节

3.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生词的意思

4.理解文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5.了解作者的目的、态度和观点

6.理解语篇的结论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