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房价会不会再度暴涨?这是股市一路高歌后,不少人的心头疑问。“3·30政策”施行以来,一线城市房价强劲回暖,深圳更是领涨全国,个别新推出的楼盘现场人头攒动,俨然抢购态势。“地王”频出,“日光盘”又现,“买,还是不买”,购房者的纠结与焦虑,考验着宏观调控的定力。
时事评论观点:
随着经济增长步入中高速阶段,房价暴涨暴跌的基础不复存在。在行政手段逐步淡出、市场力量日渐显现的当下,个别特大城市的房价在合理区间正常波动,而整个行业将会平稳健康发展。从全国看,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供过于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前期扩张的步伐过快,新城新区的规划过于超前,甚至出现了“楼比人多”的“空城”“鬼城”。消化这些过剩的行业库存,专家普遍预计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来看房价不跌就不错了,没什么暴涨的余地。
一线城市、特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确实迎来了“小阳春”。40个重点监测城市的销售面积与开发投资,提速都非常明显。其原因,一是经济走势逐渐筑底,二是流动性适度宽松,三是“限购”“限贷”政策的调整释放了观望许久的“刚需”。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北上广深这类“巨无霸”城市的房价,难免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
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此也不必恐慌。特大城市的“限购”政策毕竟还没放开,购买力相对受到限制。同时随着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人们对房子的投资、投机性需求在下降。更何况,贷款新政、公积金新政倾向于保障基本需求,保障房、自住型商品房的入市也在分流部分“刚需”。当然,随着工资水平、财产性收入的日益提高,居民购买力绝对水平还要上升,稀缺的地段、改善性需求以及学区房等,难免受到追逐、热捧,这就只能交给市场来决定、来调节。
其实,规则健全的房地产市场,并不会单边上涨。相反,不切实际的行政干预,只会火上浇油,扭曲供需平衡,让房价更为畸形。2013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更多是“无为而治”,运用既有的工具、遵循既定的节拍,适度放松了部分行政性干预,房价未见报复性上涨,反倒一步步地回归了合理区间。
谁都不能否认,从逼仄的“鸽子笼”、简陋的平房,到红砖青瓦的筒子楼,再到今天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有物业管理的现代小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之手”的力量。放眼未来,进一步改善人居条件,仍离不开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认清这一点,广大购房者就要理性看待涨跌,而不能指望谁用行政手段一巴掌把房价打到完全让每个人“满意”。
身边常有朋友抱怨,北京的房价太贵,一年到头的工资还不够买个卫生间。这是市场决定的结果,当然也有一定的政府责任,比如保障房的建设、非首都功能的疏导、都市边界的划清。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上广深常住人口的扎堆,教育、医疗、交通资源的紧绷,也并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都需要时间,需要政府的紧迫感,需要民众的承受力,需要我们共同的历史耐心。
看不见的,是市场的手;看得见的,是人的迁徙。有评论称深圳房价暴涨,“最本质的还是货币”,这话说对了一半。说到底货币还是由人支配,反映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对特大城市来讲,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才是釜底抽薪的调控良策。靠行政引导、市场主导,让城市定准方位、个体找准方向,房地产才能回归居住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