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技巧: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2015-11-16来源:易贤网

在线网校:>>>点击进入<<<

网校授课:>>>点击进入<<<

考试书库:>>>点击进入<<<

网校以及考试书库开发及拥有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学历类/建筑工程类

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和全新引进高清3D电子书考试用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于民族文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强调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联系到当前的民族问题,有必要指出,文化对于民族问题,或者说,塑造文化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重大论断的前提和依据,只能是理解为,以认同而非冲突为导向的文化,才能成为民族整体的血脉;具有促团结、促和谐功能的文化,才能成为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环境中,强调塑造文化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是适当和适时的,也是现实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中,文化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因为民族问题还包括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间的关系问题。民族文化是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包括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素质、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风俗习惯,等等,成为民族强固的内聚力和坚强的纽带。与经济社会问题相比,民族文化问题是最难解决的棘手问题,最能体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层次性。

民族的差异性通常会通过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出来,但民族文化的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民族问题。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合作,始终是中国文化发展嬗变的主旋律,从而也才有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生成。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基于人类文化内在逻辑的共性。异质文化中的共性因子,成为跨文化传播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基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一些民族特别是主导民族的文化对外更多表现出包容、尊重、开放的特征,从而使得许多文化传播融合行为成为人们自觉的选择。多样并存、和谐共生的文化格局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所说的中华文化,就是对在华夏大地上形成的这种文化格局的总概括。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之间虽然也有过这样那样的冲突,但其主基调终归是和而不同、琴瑟和鸣的关系,而非相互对立、拒斥的关系。由此导致的中国文化运作逻辑就是:既认肯差异性,促进丰富多样的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又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吸收,形成以汉文化为主导、各民族文化各展特色、互相辉映、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图景。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基本属性,是实现文化融合的重要制度形式。民族国家既是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即它是公民的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所构成的政治体,同时它又具有文化的意涵,是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就作为共同体的民族国家而言,它担负着维系共同体的团结和统一的职责,即维系共同体分配利益的边界,保证共同体成员获得稀缺资源的分配,使公民得以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界和社会各领域不利因素的侵害,以及保证民族国家政治的和文化的合法性。民族国家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同时提供政治统一和文化团结的可能。实际上,政治的和文化的整合,以及二者的携手并进,既是民族国家的重要特征,更是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民族国家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往往也是内部民族意识被激发的过程。由于民族国家往往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也正是在民族国家在进行政治和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其内部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往往被激发起来。民族意识一般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归属、地位、责任以及历史使命的认识,由民族性格、情感、自我意识、社会定型等组成。被激发起来的民族意识,如果不能够受到民族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良好约束,就会形成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受到外部因素的强烈刺激或诱发,或别有用心的组织的蛊惑和利用,往往会发展演化为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乃至政治的和社会的冲突,从而导致民族问题的凸显。当然,反过来说,由于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往往为占优势地位的民族所主导,因而在此过程中也不排除占优势地位民族有意无意地强化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思想意识,从而激发处于弱势地位民族在文化和思想上的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这同样也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内在必然地包含着文化整合的任务。这个任务躲不开、绕不过。

文化认同是消弭民族冲突的重要保证。没有文化色彩的民族之间的冲突,可以被合理地界定为一般性的冲突,即一般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冲突,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加入,才使得一般性的冲突,具有了更多的拓展性的或者可多方面解读性的意味。由此言之,文化认同的塑造就成为增进民族团结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文化认同,主要是促进社会政治成员对国家政权系统的广泛认同,达到理性的政治服从,增强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与对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可和支持。文化认同的程度越高,民族关系被从文化上挑拨离间的可能性就越小,发生在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摩擦或冲突就越能够单纯地表现为人际间的而非民族间的矛盾,从而就越容易得到解决。

塑造文化认同,应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在尊重各民族的语言差异、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鼓励和提倡各民族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倡导一切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兴起民族文化发展新高潮的历史时期,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引导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共同奋斗。通过政策导向、法律法规制定和财政投入等手段,推动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使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同国家意识形态保持相对的一致性。真正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做真文章,其成效是可期的,最终效果也必将是明显的,况且这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更多信息请查看事业编‖公务员‖考试资料‖考试技巧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