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1.3亿元票据大案
2008-04-23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

  案件起因是在2003年初,珠海一家企业开出金额分别为5000万元和8000万元的两张商业承兑汇票,并由农业银行河南南阳市方城县支行出具担保函,中国建设银行珠海分行拱北丽景支行为这两张商业承兑汇票作贴现。4月,建行拱北丽景支行将这两张商业承兑汇票拿到工行华信支行转贴现,并承诺8月底该票据到期后再向华信支行回购。在扣除转贴现利息后,建行丽景支行获得了全部资金。然而,9月两张票据到期后,建行丽景支行并未实现回购承诺,工行华信支行支行向其催款也无功而返。随即,华信支行内部工作人员向工行总行举报。于是,1.3亿元票据大案被揭开大幕!

  华信事件的整个过程看似完整,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内部人士称,当初两笔合计1.3亿元的票据拿到工行华信支行再贴现时,建行丽景支行行长在两张汇票背后的背书是“假背书”,因其使用了私刻的公章和不合法的帐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票据法》司法解释,签章不正确的票据当视为无效。

  工商银行总行紧急叫停了该行在河南地区的票据业务,并就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以及空白票管理等四项主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专项稽核。华信事件只是部分揭示了中国票据市场的混乱状况。紧接着,在小范围内公开的、来自国家权威审计部门的一份审计报告认为:贴现银行的违规行为,引发银行之间恶性竞争加剧,已造成了利率市场的混乱;银行信贷资金被一些融资企业套取投入到非生产领域和高风险领域,给银行资金带来较大风险,扰乱了票据市场的正常秩序;有相当数量贴现资金又用于缴纳保证金,签发出成倍于保证金数额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信用被无节制地放大,容易导致票据市场泡沫,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一张小小的票据,竟能在中国金融市场掀起如此大波澜。截至2003年9月末,中国票据市场融资余额已经达到了1万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17.3倍,占同期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规模的5.9%。票据业的高速成长在不断拷问目前的监管体系。有的地方商业银行就是以低于人民银行规定2.97%再贴现利率30-50个基点的利率收票,再向资金宽裕的国有银行转让这些票据,以利差获利。而一般情况下,票据市场的贴现利率都在4.2%-4.8%之间。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