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政策背景:用创新给环境友好的拥抱
2017-08-18来源:易贤网

天蓝、地绿、水清是当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期盼,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随着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与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与发展变成了现实,而环境保护、监管等制度的陈旧、滞后与不完善也使生态环境改善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与牵绊。因此,我们唯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方能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现实,给生态环境一个友好的拥抱。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是改善生态环境必不可缺的两个有效手段。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联系是客观的,是多种多样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制度创新能为环保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提供制度保障,而制度的滞后则会影响环保新技术的价值体现,正如环保型烟花就是因为缺少优惠政策的支持而“不叫座”;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也能推动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正如借助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优化与落实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需要对两者统筹兼顾,共同作用于生态环境改善。

让制度创新构建生态环境改善的保障网。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环保理念的树立和强化,也需要环境保护、监管、参与等体制机制的创新。毕竟,完善顶层设计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前提。正如美国洛杉矶政府顺应新能源技术发展的潮流,出台节能减排政策并给予财政支持,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更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与发展。而我国地方政府则因没有及时为核电这一环保项目的落实出台并设计针对性的监管、参与等制度,使得环保项目不仅搁置,更严重挫伤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环保参与机制、监管制度的及时出台和顺应潮流。

让技术创新激活生态环境改善的细胞元。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新路,这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所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科技为动力源。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凸显的今天,要想走出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必须依靠科技这一平衡杠杆来实现二者的并进。新能源技术的应运而生让能源结构得以优化的同时,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等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同样,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举报环境危机事件、遏制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所以说,新技术的使用必将成为实现环境改善的创造性力量,为其提供动力保障。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生态环境的改善并非一日之功,更非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以制度先行、突破环境保护的体制瓶颈,方能为环境改善、生态发展提供积极的制度环境保障;我们只有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方能找到治愈环境保护之顽疾的良方。如此,我们才能让公众享受天蓝、地绿、水清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推荐信息